别具湖光山色的凤台小戏

admin

凤台小戏:太行山中的江南韵致小剧种

凤台小戏是山西省和顺县的地方戏曲小剧种,因发源于和顺县凤台村而得名,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以“剧目短小、音乐清脆、表演细腻、服饰轻便”的特点著称,其艺术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轻盈与北方山村的质朴,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

一、历史沿革:从南方曲调到地方小戏

别具湖光山色的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相传一位陈姓商人从南方迁居凤台村,带来《银纽丝》《茉莉花》等江南民间曲调,通过家传口授逐渐融入当地文化。民国初期,已形成成熟的剧目体系(如《顶嘴》《避雨》《送灯》等30余个传统剧目),行当划分清晰(生、旦、丑,生又分老生、小生、须生,旦分老旦、小旦),并出现“扒头山小红火班”等业余班社,每年冬练春演,成为周边村落的文化活动。

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小戏因战乱濒临失传;解放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复兴。1956年开始挖掘记录23个剧目、37首乐曲;1958年成立文工团;1983年出版《凤台小戏集》,收录16个代表剧目、37种曲牌,并成立和顺县文宣队;2013年新编《县长遛牛》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进一步推动了小戏的传承与发展。

二、艺术特色:湖光山色的韵味载体

1. 剧目:短小精悍的正剧/喜剧

凤台小戏以“短”为特色,多为折子戏,每剧仅表现一段故事,时长1520分钟。内容聚焦爱情自由与美好生活,没有悲剧,多为“小正剧”“小喜剧”(如《拍蝴蝶》中绣女与王生的爱情故事,结局圆满)。剧词文学性强,采用宋元曲长短句式(三字句至十字句不等),如《寄简》中红娘的唱词“张生思似山,理应配姻缘,夫人为何道下慌言?”,兼具口语化与韵律美。

2. 音乐:联曲体的清脆旋律

唱腔属“联曲体”,由《八角鼓》《剪剪花》《煞尾》等37首独立曲牌组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散板、慢板、中板、快板交替)。调式以“徽”“宫”为主,兼具“羽”或交替调式,既有江南丝竹的婉转,又有北方黄土高原的朴实。伴奏乐器以扬琴、呼胡为主,配以笛子、笙、三弦及板鼓、小锣等打击乐,演奏时和谐清晰,充满“湖光山色”的灵动。

3. 表演:细腻雅致的文戏风格

表演注重“唱、做、念”结合,无武功戏。动作稳健舒展,唱词含蓄,如《拷红》中红娘的机灵、《逾墙》中张生的谨慎,均通过细腻的表情与动作展现。服饰道具轻便:小生戴生巾、穿生衣;小旦包头贴鬃、着彩衣彩裙;小丑画脸、穿短服,均无大型头盔或靠旗。道具多用扇子、手帕、纱灯、马鞭等,专用道具(如“蝴蝶”“篮子”)手工精致,符合“轻便”特点。

三、传承现状:从“村规风俗”到“省级非遗”

凤台小戏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村俗”特色:凤台村每年入冬排练、正月演出,经费由村民自愿捐献,代代相传。近代以来,通过挖掘、整理与创新(如1983年《凤台小戏集》出版、2013年《县长遛牛》获奖),小戏逐渐走出山村,成为山西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其在当代仍深受观众喜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