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不是鬼节,但部分地区存在“鬼节”俗称
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称“上巳”,俗称“三月三”“春浴日”,其核心是驱邪祈福、祭祀求子、男女相会的民俗活动。而“鬼节”通常指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寒衣节等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在江淮、江南一带,因民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为“鬼门开启之日”,认为冥界鬼魂会借此来到人间,且上巳节有驱邪、祓禊仪式,故也被俗称“鬼节”,但这并非其本质属性。
上巳节的核心含义与习俗
1. 起源:祓禊避灾与巫术传统
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仪式(“祓”指除灾,“禊”指洁身),古人认为春三月阳气上升、阴气未消,易生疾病,需到水边用兰草、香薰草药沐浴(称为“畔浴”),以驱除邪祟、祈求健康。这一习俗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是古代重要的群体性巫术活动。
2. 演变:从祭祀到社交、娱乐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逐渐从单纯的驱邪仪式转变为社交与娱乐节日。最著名的习俗是“曲水流觞”——文人雅士临水设宴,将酒杯放入弯曲的水流中,任其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为这一活动的经典记录。唐代时,上巳节更成为皇家与民同乐的盛大节日,曲江赐宴、踏青游春成为主流。
3. 关键习俗:多元的民俗内涵
祭祀高禖:高禖是掌管婚姻与生育之神,上巳节祭祀高禖的习俗,源于先民对“多子多福”的追求,青年男女通过相会祈求姻缘与生育,因此上巳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求偶节”。
踏青游春:暮春时节,万物复苏,上巳节成为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的契机。唐代诗人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长安城内外踏青的热闹场景。
民族特色:在壮族、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仍保留着鲜明特色:壮族“歌圩节”以对歌、抛绣球择偶;侗族“花炮节”以抢花炮、唱侗戏为特色;畲族“乌饭节”以吃乌米饭、对歌纪念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