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除旧布新的核心节点,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最后一天)。其名称源于“除”(去除、交替)与“夕”(日暮、夜晚)的组合,字面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另换新岁”。农历十二月若为大月(30天)则称“大年三十”,若为小月(29天)则称“除夕”(部分地区也称“二九暝”)。
二、“除夕”的起源与发展
除夕的习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逐除”仪式——《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于新年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疬之鬼”(凶恶疫病之神),称为“逐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将年末最后一天定为“除夕”,此后历代沿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农历腊月三十定为“除夕”(若遇小月则为廿九),并纳入春节假期(2025年起除夕正式放假)。
三、“除夕”的核心内涵
除夕的核心是“辞旧迎新”与“阖家团圆”:
辞旧:通过“扫尘”(清扫房屋)、“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红色喜庆元素)、“祭祖”(在家中或宗祠摆放供品、上香跪拜,慎终追远)等仪式,送走旧岁的晦气与烦恼;
迎新:以“守岁”(全家通宵不眠,等待新年钟声敲响)、“放爆竹”(燃放鞭炮驱赶邪祟,增添喜庆)、“挂灯笼”(营造红火氛围)等活动,迎接新岁的吉祥与希望。
四、“除夕”的重要习俗
1. 年夜饭:除夕夜的阖家聚餐,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菜品多有寓意:鱼(年年有余)、饺子(新旧交替)、年糕(年年高)、鸡(吉祥如意)等,象征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
2. 压岁钱: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寓意“压住邪祟,平安度过新岁”。传统上由长辈放在晚辈枕头下,现代多为当场赠送,传递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3. 守岁:全家围坐炉旁或电视机前,聊天、玩游戏、吃零食,通宵不眠。既有“辞旧岁”的珍爱光阴之意,也有“延长父母寿命”的孝道内涵;
4. 贴年红:春联(对仗工整的吉祥对联)、福字(倒贴寓意“福到”)、窗花(剪纸艺术,烘托喜庆)等,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