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夜来历是什么

admin

“夕”在汉语中本义为傍晚、夜晚,与“日”(白天)相对。《说文解字》记载:“夕,莫也。从月半见”,意为太阳落入草丛(暮)之时,指代日落后的时间段。后来,“夕”逐渐引申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强调“旧岁至此而终”的时间节点。

二、除夕夜的来历

除夕的起源融合了上古驱邪传统与岁末年节演变,主要有以下核心脉络:

除夕的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夜来历是什么

1. 先秦“逐疫”仪式的起源:早在周、秦时期,每年岁末(腊日或除夕前夜),皇宫及民间会举行“大傩”仪式——人们戴面具、跳傩舞,击鼓呐喊以驱逐“疫疬之鬼”(古代对瘟疫、邪祟的称呼)。这种“逐疫”活动是除夕的早期形态,旨在通过仪式祈求来年安康。

2. 名称与习俗的正式形成: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首次明确“除夕”一词,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并提到“除夕”是“岁除之夜”(旧岁结束的夜晚)。除夕的习俗已包括驱邪(如挂桃符、门神)、守岁(通宵不眠)、吃年夜饭等,逐渐从单纯的驱邪仪式演变为阖家团聚的重要节日。

3. 传说中的“夕兽”版本:民间广泛流传“夕兽”的传说——古代有一只名为“夕”的凶猛怪兽,冬季食物匮乏时会闯入村庄伤害人畜。后来人们发现“夕”怕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春联)、燃爆竹(火光与响声)、守岁(灯火通明),最终吓退“夕兽”。这一传说为除夕习俗增添了奇幻色彩,强化了“驱邪迎祥”的主题。

综上,除夕的“夕”指夜晚,“除夕”即“岁末最后一夜”;其来历是上古驱邪传统与后世年节习俗融合的结果,核心是通过仪式告别旧岁、迎接新年。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