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北方称“小年”)是民间“祭灶日”,核心含义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据传说,灶王爷作为玉帝派驻人间的“家庭监察官”,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从家中启程,前往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全年善恶(包括言行举止、品德修养、家庭琐事等)。玉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是享受福运(如健康、丰收、顺遂)还是遭受灾祸(如疾病、歉收、坎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送灶”仪式,通过供奉糖瓜、清水、料豆等祭品,恳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说不出坏话;用清水、料豆、秣草供奉灶王爷的坐骑,让它顺利往返天庭。
二、灶王爷的身份与传说
灶王爷的身份在民间信仰中经历了长期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说法:
1. 原始火崇拜的具象化:灶与火密不可分,早期人类将火视为生存的保障(用于烹饪、取暖、驱邪),因此将灶神视为火的化身。先秦典籍《淮南子》提到“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也记载“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认为炎帝(或祝融,炎帝的火官)死后化为灶神,掌管人间的火与灶。
2. 先炊崇拜的遗留:新石器时代,灶是家庭的核心设施,负责炊事的女性(如“先炊”,即最早发明烹饪术的女性)被视为灶神的原型。《礼记·礼器》记载“夫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奥”为“爨”(灶),孔颖达疏“爨者,宗庙祭后直祭先炊老妇之神”,说明早期灶神是女性,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劳动的尊重。
3. 人格化的民间传说:更流行的传说是“张郎休妻”。相传灶王爷本是凡人(姓张,名单,字子郭),因贪图富贵休掉了贤惠的妻子郭丁香,后来家道中落沦为乞丐,被郭丁香收留。他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膛自杀,玉帝感念其悔过,封他为灶神,让他在人间监察善恶。民间供奉的灶王爷多为“东厨司命定福灶君”,常与灶王奶奶(郭丁香)并坐,象征家庭的完整与美满。
4. 道教融合的司命神:汉代以后,灶神逐渐人格化,进入道教神系,与“司命”神职融合(司命掌管人的寿命祸福)。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提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减寿三百天),小者夺算(减寿三天)”,说明灶神的职能从“司食”(管理饮食)扩展为“司命”(掌管祸福),成为民间最亲近的“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