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凉食物:如雪糕、冰啤酒、凉茶、冷饮及生冷水果等。冬至是“阴气极盛、阳气始生”的节点,人体阳气开始缓慢回升,寒凉食物会消耗体内热量、降低体温,加重寒气内生,削弱阳气生发,易引发感冒、腹痛或脾胃虚寒等问题。
2. 辛辣燥热食物:如油炸食品(炸鸡腿、炸薯条)、烧烤、油煎食物及辣椒、花椒等。冬季气候干燥,辛辣燥热食物易生内热,导致口鼻干燥、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尤其对于阴虚内热、易上火的人群更需避免。
3. 腌制食品:如腊肉、腊鱼、香肠、咸菜、酸菜等。腌制食品含大量食盐,过量食用会诱发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且反季腌制食品可能残留更多农药或人工添加物,不利于冬季养生。
4. 高盐食物:如咸鱼、腌萝卜、酱菜等。高盐食物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利。
二、冬至要吃鸡的原因
1. 滋补身体,抵御严寒: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气温更低的时期,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此时人体需要补充足够营养以抵御寒冷。鸡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快速补充能量,增强体质,帮助身体对抗严寒。
2. 遵循传统进补习俗:民间素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的谚语,“九”指从冬至开始的“数九寒天”(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冬至吃鸡是传统进补习俗,认为持续进补能提升身体机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 鸡肉的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鸡肉性温,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适合脾胃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胃脘隐痛、浮肿、产后乳少等症状。鸡肉中的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抗寒能力;鸡汤中的氨基酸、矿物质等成分,还能缓解感冒症状、促进身体恢复。
4. 文化象征意义: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吉利”“团圆与完整”。冬至作为传统节日,吃鸡不仅是滋补,更是祈求一家人新的一年吉祥顺利、家庭和谐幸福的美好寓意。例如,广东人有冬至吃白切鸡的习俗,认为可以驱走晦气、迎来好运;南京人则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强调冬季滋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