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又称“汤圆”)作为元宵节的核心食品,通常含有馅料,其馅料类型因地域、时代略有差异。传统馅料以甜味为主,常见的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部分地区或现代版本也会加入咸味馅料(如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或水果风味(如草莓、菠萝酱)。 *** 方式上,北方多“滚”元宵(将馅料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滚动而成),南方多“包”汤圆(用糯米粉和水和面,包入馅料搓圆),但无论哪种做法,馅料都是元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宵节的寓意
元宵节的核心寓意为团圆美满。正月十五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将“夜”称为“宵”,故称“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时光,寄托了对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向往。元宵节还有祈福求祥的寓意,如张灯结彩象征光明驱邪,猜灯谜增添文化雅趣,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则寓意驱灾避邪、迎接新春。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形成与多个传说相关,其中流传较广的有: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女元宵因思念家人欲投井自尽,大臣东方朔设计让汉武帝下诏,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汤圆供奉火神,并让百姓张灯结彩,营造“满城火光”的假象,最终使元宵姑娘得以与家人团聚。此后,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平吕之乱纪念: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吕氏宗族把持政权。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拥立刘恒为帝(汉文帝)。汉文帝为纪念这一事件,将平定叛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
道教“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是天官(赐福)的诞辰。上元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三元配三官”的信仰,认为正月十五燃灯可祈求天官赐福,保佑新年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