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年”兽传说:远古时期,民间流传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便会出来伤害人畜、毁坏庄稼。人们发现“年”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除夕便贴红对联、放鞭炮、点旺火,驱赶“年”兽。经过一夜的“对抗”,“年”兽被赶走,人们便将这一天称为“过年”,寓意“熬过艰难、迎来平安”。
2. 与丰收祭祀相关:“年”的本义是“谷熟”(《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古代农耕社会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谷物成熟意味着一年的收获。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谢天地神灵的庇佑,会在岁末举行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过年”的习俗,表达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
3. 时间单位的演变:西周时期,“年”从“谷熟”引申为时间单位,代表四季轮回的完整周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开端,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过年”的仪式告别过去、迎接新生,强调“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意义。
二、过年有什么风俗
过年的风俗涵盖“备年”“迎年”“庆年”等多个环节,以下是主要习俗的介绍:
1. 年前准备:扫尘与备年货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是年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因“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除陈布新”,将家中积灰、晦气清扫出去,迎接新年的好运。全家老少齐动手,擦洗门窗、整理衣物、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备年货:从腊八开始,人们便陆续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果瓜子、春联年画等。部分地区还有“办年货”的习俗,如北方买饺子皮、南方买汤圆原料,为年夜饭和拜年做准备。
2. 除夕核心:团圆与守岁
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是全年最隆重的家宴,象征“团圆”。北方必吃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饺”与“交”谐音,寓意“更岁交子”);南方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守岁:除夕夜,全家熬夜迎接新年,称为“守岁”。这一习俗始于西晋,寓意“辞旧迎新”——守过“岁末”,迎来“岁首”。守岁时,家人会聊天、玩游戏、吃零食,等待零点钟声敲响。
贴春联与福字:春联源于古代“桃符”(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挂在门上驱邪),后演变为用红纸写对联,上下联对仗工整,寓意吉祥(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福”字时,许多人会将“福”倒贴,寓意“福到(倒)了”,表达对幸福的向往。
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寓意“驱邪避害”“迎接新年”。传说烟花爆竹的响声能吓跑“年”兽,带来平安。如今,许多地方因环保要求限制燃放,但这一习俗仍保留着喜庆的氛围。
3. 新年伊始: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行跪拜礼或鞠躬礼,说“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用红纸包着,放在红包里),寓意“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安。成年后,晚辈也会向长辈拜年,表达孝敬之意。
迎财神: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财神爷会下凡,给家家户户送财运。人们会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迎接财神进门,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4. 其他特色习俗
逛庙会:庙会是春节的传统活动,原为祭祀寺庙神佛的 *** ,后来发展为集“祭神、游乐、贸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庙会上有舞龙舞狮、杂耍、小吃、年货摊位,热闹非凡。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年俗,龙象征“吉祥、尊贵、勇猛”,狮子象征“勇敢、力量、豪迈”。人们通过舞龙舞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来好运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