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正月初七“人日节”:戴人胜与吃七宝羹的传统密码
正月初七是闽南民间重要的“人日节”(又称“众人生”“人胜节”),源于女娲创世传说——第七日造人,故被视为“人类的生日”。这一天,闽南人通过戴人胜、吃七宝羹等习俗,祈求新年平安、吉祥与富足。
一、戴人胜:以巧饰寄寓平安
“人胜”是正月初七的核心头饰,古称“彩胜”“华胜”,由彩纸、丝帛、金箔或软金银等材料制成,造型包括人形、花朵等。闽南旧俗中,女子会将人胜剪成小巧形状,戴于鬓角或发髻,也有贴于家中屏风、窗户之上,寓意“避邪祈福”“祈求人寿年丰”。这一习俗可追溯至晋代,当时已有“剪彩为人,贴于屏风”的传统,唐代更演变为宫廷赐群臣人胜的礼仪,闽南则保留了民间质朴的佩戴方式,成为“人日”的标志性符号。
二、吃七宝羹:以时蔬凝聚吉愿
“七宝羹”是正月初七的必备羹汤,以七种新鲜蔬菜混合烹制而成,是闽南“以食为吉”文化的典型体现。传统食材选取注重寓意,常见的组合包括:菠菜(象征“勤财”,勤劳方能致富)、芹菜(寓意“聪明”,勤学好问)、葱(代表“精明”,头脑灵活)、蒜(象征“会算计”,善于理财)、芥菜(寓意“长寿”,健康长寿)、韭菜(代表“长久”,家庭和睦)、荠菜(象征“吉祥”,平安顺遂)。
闽南的七宝羹注重鲜香与滋补,部分地区会加入扇贝、蟹肉等海鲜提鲜,或用鸡汤代替清水熬制,使羹汤更加浓郁醇厚。这一习俗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通过食用七宝羹,祈求新岁“勤财进宝”“聪明伶俐”“健康长寿”。
闽南的“戴人胜”“吃七宝羹”习俗,将手工技艺与饮食文化结合,既保留了古人对“人”的尊重(人日即人类的生日),也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取材于时令蔬菜)。这些传统至今仍在闽南家庭中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