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海与月陆:明暗分明的两大地理单元
月球表面可分为月海和月陆两大显著单元。月海是月球上大片颜色较深的黑斑区域,实际为宽广的平原(无水),因历史上被误认为“海洋”得名;月陆则是颜色较浅的高地,又称“月球高地”。月海主要分布在月球正面(约占正面半球表面积的一半,如雨海、静海、风暴洋等),背面仅有3个(东海、莫斯科海、智海),且面积远小于正面;月陆则相反,正面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背面占据绝对主导(几乎全为月陆)。月海地势低洼(如静海、澄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700米,雨海东南部更低比平均水准面低6000多米),由月壳裂缝涌出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形成;月陆主要由密度较轻的斜长岩组成,地势高出月海23千米,反射率高,因此看起来更明亮。
2. 环形山:月面的显著特征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地形,几乎布满整个月面(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约33000个,占月表面积7%10%)。其命名多来自科学家、神话人物或地球上的地名(如贝利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第谷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主流观点为撞击说(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形成),少数人认为是火山喷发所致,但目前多数科学家支持撞击说。环形山大小差异极大,小的仅几十厘米(如月球表面的微小坑洞),大的可达数百公里(如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容纳整个海南岛);深度也不同,深的可达数公里(如牛顿环形山,深8788米)。部分年轻环形山(如哥白尼、第谷)周围带有辐射纹(以环形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亮带,长度可达数千公里),这是撞击时高温碎块飞溅并沉积形成的。
3. 山脉与峭壁:类地但独特的山地形态
月球上有众多与地球相似的山脉,多以地球山脉命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亚平宁山脉)。其中,亚平宁山脉是最长的山脉,绵延约1000千米,但高度远低于地球山脉(比月海水准面高34千米)。山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两坡不对称:向月海的一侧坡度陡峭(有时为断崖状),而背向月海的一侧则较为平缓。月球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称为“月堑”),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如柏拉图环形山东南的阿尔卑斯大月谷,长达130公里,宽1012公里),将月球上的山脉拦腰截断,形成壮观的地形。
4. 月谷:月面的线性凹陷构造
月谷是月球表面的线性凹陷地形,类似地球上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但规模较小。月谷分为两类:宽月谷(多分布在月陆平坦地区,宽可达数公里,长数十至数百公里)和窄月谷(又称“月溪”,随处可见,宽仅几米至几十米)。最著名的月谷是阿尔卑斯大月谷,位于柏拉图环形山东南,连接雨海和冷海,长达130公里,宽1012公里,将月球上的阿尔卑斯山分成两部分。
5. 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差异
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差异显著:正面以地形平坦、月海居多为特征(月海占正面面积约50%),撞击坑密度较低,地势相对平缓;背面则以月陆为主(月陆占背面面积约80%),撞击坑分布密度更高(比正面高约23倍),地形更崎岖,月海面积少且分散(仅3个)。这种差异可能与月球形成后的演化过程有关(如正面月壳较薄,岩浆更容易涌出形成月海;背面月壳较厚,岩浆活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