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介绍 你知道德昂族吗

admin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濮人”,与布朗、佤等民族同源,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元明时期称“金齿”,清代史书称“崩龙”,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意愿更名为“德昂”(本民族语意为“石岩”,取“坚固”之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瑞丽市等)、临沧市(镇康县、耿马县等)和保山市,其中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中国境内德昂族人口约2.2万人。

二、文化特色

1. 服饰文化

德昂族的介绍 你知道德昂族吗

德昂族服饰以妇女的“腰箍”和彩条水波横纹长裙更具辨识度。腰箍用藤篾或银丝编织而成,宽窄粗细不一,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刻有花纹或包银皮,是德昂族妇女的重要装饰,传说起源于“藤篾缠腰”拴住女性的古 *** 俗,如今成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象征,青年男女恋爱时,小伙子常以精心 *** 的腰箍作为定情信物。妇女的长裙为藏青色或黑色,织有红、绿、黄等彩色横条纹,不同支系(如“花德昂”“红德昂”“黑德昂”)的纹饰差异明显,是其支系的标志。男子则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短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端饰彩色绒球。

2. 茶文化

德昂族是“古老的茶农”,素有“无茶不成俗”的说法。茶叶是其日常生活的核心饮品,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每日必饮浓茶(将茶叶放入小茶罐煎煮,茶汤深褐,味浓回甘)。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宾客临门必先煨茶;走亲访友、托媒求婚以茶为“见面礼”;邀请亲朋需送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视为“请柬”);矛盾化解时送茶表示歉意(“茶到意到”)。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种茶树,茶叶产量大,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3. 建筑文化

德昂族的传统住宅是竹楼,以竹子、木料为主要材料,依山而建,坐西向东(迎合气候,避风防潮)。典型结构为一户一院的正方形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主楼楼上住人(卧室、客厅、仓库),楼下圈养牲畜;附房用于堆放柴草、安置舂米脚碓。竹楼外形类似古代儒生的巾帽,民间传说源于诸葛亮南征时留给德昂姑娘阿诺的帽子(阿诺苦盼18年后,帽子化为竹楼)。现在部分竹楼已改为小家庭独居的小竹楼,但仍保留传统风格。

三、宗教与节日

1. 宗教信仰

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山地派),教义强调“不杀生”,禁止伤害有生命之物(如有的教派不许打猎)。寨中最重要的是奘房(佛寺),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多数村寨有自己的佛爷(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佛爷的生活由全寨轮流供食,宗教节日时群众会布施。不同地区信奉的教派略有差异,有的严格禁止杀牲,有的则允许少量祭祀用牲。

2. 重要节日

浇花节(泼水节):每年4月中旬举行,是德昂族最隆重的节日,为期35天。内容有:到佛寺供佛、“浴佛”(用清水冲洗佛像)、堆沙造塔、互相泼水(祝福,象征“洗去烦恼,带来吉祥”),同时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机。

关门节(进洼):傣历九月十五(农历六月中旬)开始,为期3个月。期间停止谈情说爱、结婚,青年集中唱“别杆柴”(民歌)、跳舞,每7天到佛寺赕佛(供佛)。

开门节(出洼):傣历十二月十五(农历九月)举行,为期3天。标志着关门节结束,农忙告一段落,未婚少女到佛寺烧香(感谢佛爷开禁爱情),随后举行赶摆(集市)、赕佛等活动。

烧白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用无皮白柴架成“井”字形,点燃后村民围坐烤火,僧侣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吉祥),次日将炭灰置于土罐供于神坛(给佛取暖)。

四、历史与社会发展

德昂族历史悠久,古代是保山、德宏一带的开发先民(公元前2世纪已居住在怒江两岸)。清代以前,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曾建立“金齿国”(宋朝后期),后被傣族土司统治(明代以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德昂族人民因不堪土司压迫,在塔岗瓦带领下起义,攻破茫施土司衙门,控制茫施坝区,虽最终被镇压,但极大削弱了土司统治。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民族共同抗击英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汉、傣等族组织的游击队(2000余人),用铜炮枪、长刀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反抗镇压,组织自卫队伏击敌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协助 *** 围歼残部,迎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享受民族平等政策: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后改自治州)成立,德昂族有代表参与;1956年根据人口少、居住分散的特点,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坝区)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半山区),废除封建领主、地主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主人,随后实现农业合作化。改革开放后,德昂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公路通村)、水利(灌溉设施)、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等基础设施改善,收入增加(如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1593万元,人均收入2503元)。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