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族称经历了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前,因居住分散,自称与他称多样: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自称“尼昂”或“纳昂”,当地汉族曾根据其妇女裙子上织线条的颜色特征,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干部、群众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正式改名为“德昂”,“德昂”在本民族语中意为“石岩”,取“坚固”之意。
二、历史沿革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关系,是开发云南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宋朝后期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金齿国”。元代以后,德昂族逐渐向山区迁移,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明清时期,德昂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和土司制度,部分地区的德昂族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部分地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人口与分布
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中国境内德昂族人口约2.2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市的隆阳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市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多为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部分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交错杂居。缅甸掸邦、克钦邦等地也有德昂族分布。
四、语言与文化
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梁”三种方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通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服饰文化:妇女服饰尤为独特,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彩条水波横纹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红布条,以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横条纹;最引人注目的是腰箍,用藤篾或银丝编成,佩戴数量越多、做工越精致,说明姑娘越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同时也是爱情的信物。
茶文化:德昂族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是其社会生活的核心符号,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煨茶相待,走亲访友、托媒求婚以茶为见面礼,矛盾和解送茶赔礼,喜事邀请用茶做“请柬”。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栽种茶树,善种茶、制茶(如酸茶 *** 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泼水节(4月中旬,欢度新年,互相泼水祝福)、浇花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停止生产,集中精力从事宗教活动)、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结束关门节,恢复生产,举办赶摆活动)。
宗教信仰: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德宏、临沧地区的德昂族信仰严格的山地教派,禁止杀牲),寨中设有奘房(佛寺),多数村寨有自己的佛爷和小和尚;同时也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崇拜祖先、鬼神。
五、传统习俗
婚姻习俗: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前,小伙子通过“串姑娘”(晚上去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对歌)表达爱意,互赠腰箍、银项圈等信物;认亲时,男方带酒肉糖茶等礼品宴请女方家人,选定吉日后,男方送彩礼至女方家;婚礼持续3天,全村寨的人来做客,夜间进行集体对歌,直至天亮。
竹楼建筑:德昂族的传统住宅是竹楼,以木料为框架,竹子为椽子、楼板、围壁,房顶覆盖茅草,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典型的竹楼分为主楼和附房:主楼住人(楼上),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堆放柴草、安置舂米脚碓。竹楼的形状类似古代儒生的巾帽,民间传说源于诸葛亮南征时留给德昂姑娘阿诺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