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其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水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水族人口的50%以上)。根据统计,中国境内水族人口约49.6万(2021年数据),此外在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族称由来
水族自称“睢(suǐ)”,源于其发祥地——古代睢水流域(今河南商丘一带),民间素有“饮睢水,成睢人”的说法。唐代,中央王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抚水州”(羁縻州),以安抚水族先民,“水”逐渐取代“睢”成为族名。1957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水族”为该民族的法定族称。
语言与文字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语法结构与侗语、壮语等相近,各地水族之间可互相通话。水族先民创制了独特的古文字“水书”(又称“泐睢”),其字形融合图画、象形与抽象符号,主要用于记载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禁忌等内容。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特色
传统节日: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端节”(水语称“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会。端节按地域分期分批过节(通常分7批),时间在水历12月至2月(农历810月),期间有赛马、祭祖、吃“鱼包韭菜”(传统供馔,以鱼包裹韭菜蒸制)等活动。
特色技艺:“马尾绣”是水族更具代表性的刺绣工艺,以马尾为原料缠绕丝线制成绣线,盘绣于花纹轮廓上,再用彩色丝线填绣,图案精美、质感独特,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宗教信仰:水族以多神信仰为主,核心是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如岩神、树神、井神),认为祖先灵魂会保佑子孙,自然万物皆有神灵。《水书》是其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天文历法、巫术仪式等内容。
经济与生活
水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尤其是糯稻),“饭稻羹鱼”是其传统饮食特色(以稻米饭为主食,鱼为副食,喜食酸辣、腌制食品)。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底层养畜禽、堆农具,上层住人),体现了适应山区环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