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几月 腊月的风俗有哪些

admin

腊月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别称有腊冬、残冬、穷冬、嘉平、季冬、严冬等,是岁末的最后一个月,象征着旧岁的结束与新年的起始。其名称源于古代祭祀文化与农业生产特点:一是岁末十二月正值小寒至大寒时节,干燥少雨、西风凛冽,适合风干 *** 腊味(如腊肉、腊肠),故得名“腊月”;二是古代先民在此月举行“岁终之祭”(腊祭),祭祀祖先与神灵,感恩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种习俗延续千年,逐渐固化了“腊月”的称谓。

二、腊月的主要风俗

1. 腊八节(腊月初八):祭祀与祈福的开端

腊月是几月 腊月的风俗有哪些

腊八节是腊月的标志性节日,核心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粥由大米、小米、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莲子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北方部分地区还有吃腊八蒜(将蒜瓣泡入醋中腌制,除夕夜蘸饺子食用)、泡腊八醋(醋泡蒜瓣,用于吃饺子)的习俗;南方部分地区则有吃腊八面(用果蔬做浇头拌面条)的传统。腊八节不仅是美食盛宴,更是佛教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会向民众施粥,传递慈悲与福祉。

2. 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辞旧迎新的祈愿

祭灶神俗称“过小年”,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因清朝帝王家提前一天祭灶,北方百姓随之效仿)。人们会用糖瓜、关东糖、麻糖等甜食敬献灶神,寓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希望灶神上天汇报人间善恶时,多说好话,为家庭带来福运。祭灶后,正式进入过年准备阶段,民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反映了不同地域、职业的小年时间差异。

3. 扫尘(腊月二十四前后):除旧布新的仪式

扫尘又称“打埃尘、除残、除尘”,是腊月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彻底清扫房屋、庭院,拆洗被褥、窗帘,擦拭家具、门窗,寓意“除陈布新”——扫去旧年的晦气、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卫生的重视,《吕览法》记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大扫除,成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载体。

4. 磨豆腐(腊月二十五):谐音纳福的期待

腊月二十五的核心习俗是磨豆腐。“腐”与“福”谐音,做豆腐寓意“新年收获幸福与福气”。传统做法是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煮沸、点浆,制成豆腐后切块,放入加盐的清水中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部分地区还有“接玉皇”的习俗——传说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下界查察人间善恶,人们会祭祀,祈求来年福运亨通。

5. 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六):储备年肴的仪式

腊月二十六的核心习俗是杀猪或购买猪肉,准备过年的肉食。在古代农耕社会,过年是一年中难得能吃上肉的日子,“年肉”象征“富裕”,红烧肉则寓意“日子红红火火”。还有“里外洗一洗、洗净禽畜屋”的说法,人们会在这一天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6. 蒸馒头/把面发(腊月二十八):主食与吉祥的象征

腊月二十八的核心习俗是蒸馒头、发面。北方地区家家户户会蒸制枣花馍、枣山、年糕等面食,寓意“蒸蒸日上”“甜甜蜜蜜”;部分地区还有“贴花花”的习俗——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这些面食不仅是过年的主食,更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7. 除夕守岁(腊月三十/廿九):团圆与新岁的交替

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核心习俗是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必有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通宵守岁,寓意“辞旧迎新”——等待新年的到来。放爆竹则是为了驱邪避灾,增添喜庆氛围。还有“烧金纸、祭祖先”的习俗,缅怀先人,表达对家族根源的敬畏。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