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中的“除夜”: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别称
“除夜”是中国农历腊月(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的专称,又称“大年夜”“除夕夜”“岁除”,与“除夕”本质是同一节日。“除”意为“去除”(旧岁),“夕”指“夜晚”,合起来表示“旧岁至此夜而除,新岁即将开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是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承载着“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核心意义。
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逐除”仪式(如“大傩”击鼓驱疫),汉代确立正月为岁首后,年终守岁成为固定节俗,晋代周处《风土记》首次明确“除夕达旦不眠”的习俗,唐宋时期进一步普及,明清时期成为全民性的重要节日。其主要习俗包括:祭祖(摆三牲酒礼、焚香叩拜,慎终追远)、团圆饭(吃年夜饭,北方必吃饺子<象征富贵>,南方多吃年糕<象征年年高>,菜品多有吉祥寓意如鱼<年年有余>)、守岁(彻夜不眠,迎接新年,象征珍惜时光、祈福长寿)、贴春联/福字/年画(用红纸黑字的春联、倒贴的“福”字、喜庆的年画烘托节日氛围)、燃爆竹(以爆竹声驱邪迎祥,增添热闹气氛)。
“除夜节”:除夕的另一种称呼
“除夜节”是“除夕”的口语化或传统别称,核心指向仍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这一称呼强调“夜晚”的仪式感——除夕的诸多核心习俗(如守岁、吃年夜饭、祭祖)均在夜晚进行,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 *** 时刻。在民间语境中,“除夜节”与“除夕”常互换使用,均代表中国人心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无论是“除夜”还是“除夜节”,其本质都是中国人对“团圆”“传承”“新生”的期盼,历经千年演变,仍是中华民族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