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哪些风俗 贵州有何风俗习惯

admin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约39%,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涵盖节日、饮食、服饰、歌舞、祭祀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一、主要民族节日

贵州的民族节日数量众多,素有“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之说,其中不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有哪些风俗 贵州有何风俗习惯

苗族“鼓藏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年举办1次,每次连续3年,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节日期间,苗族同胞身着盛装,举行祭鼓、跳芦笙、斗牛、赛马等活动,其中“千余银角耀眼眶”的银饰展示和“长桌宴”“高山流水”敬酒习俗极具特色。

侗族“萨玛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祭祀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萨玛”(大祖母)为核心,主要活动有祭坛诵经、绕寨 *** 、跳“多耶”(集体歌舞)。节日期间,全寨男女老少参与,体现了侗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和对祖先的敬畏。

布依族“查白歌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纪念为民除害殉情的查郎、白妹,是布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通过唱山歌、吹木叶、打花包等方式交友,同时还有祭山、吃汤锅等传统活动。

彝族“火把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彝族“星回节”的遗存。节日期间,彝族人家家宰牛杀猪、祭祖祭神,白天进行赛马、斗牛、对歌等活动,晚上点燃火把绕田驱邪,围着篝火跳《阿西里西》等舞蹈,通宵达旦。

水族“端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水族同胞举行祭祖、赛马等活动,其中“挤马”(赛马时互相冲闯,先到坡顶者为胜)是独特的传统,体现了水族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祖先的怀念。

二、特色饮食习俗

贵州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口味以酸辣为主,食材多取自本地。

苗族:苗年期间有“长桌宴”,桌上摆满酸汤鱼、腊肉、糯米饭等传统美食,其中“高山流水”敬酒习俗(用牛角盛酒,由姑娘依次倒酒,客人需连饮三杯)是苗族待客的更高礼仪。

布依族:擅长 *** 糯米食品,如糍粑、五色糯米饭(用天然植物汁液染成红、黄、蓝、紫、白五种颜色),春节期间有打糍粑、吃“biang dang”(米酒)的习俗,体现了布依族对团圆的重视。

侗族:以酸味菜肴著称,如酸菜、酸汤鱼、腌鱼、腌肉等,“侗家腌鱼”是侗族的传统名菜,采用糯米、辣椒、生姜等腌制而成,口感酸辣开胃。

仡佬族:喜欢吃“庖汤肉”(杀年猪时煮的猪肉),这是仡佬族春节期间的重要美食,体现了仡佬族对丰收的庆祝。仡佬族还有吃油茶的习惯,油茶是用茶叶、糯米、花生等熬制而成,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三、传统歌舞艺术

贵州各民族的歌舞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民间合唱音乐,以“清泉般闪光的音乐”著称。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肇兴侗寨、小黄村等侗族村寨,歌词多以歌颂自然、爱情、劳动为主题,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苗族芦笙舞:苗族更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优美,节奏明快。芦笙舞种类繁多,有“踩芦笙”“跳芦笙”等,其中“锦鸡舞”(模仿锦鸡的动作)是苗族芦笙舞的经典之作。

布依族“八音坐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传统的曲艺形式,由八种乐器(萧、笛、月琴、三弦、胡琴、琵琶、笙、鼓)演奏,配合说唱,内容多为民间故事、传说,具有浓郁的布依族风情。

四、传统手工艺

贵州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精湛,体现了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以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著称,主要有银角、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银饰上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蝴蝶、龙、鸟、鱼)和苗族传说(如蝴蝶妈妈),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族木构建筑:侗族的木构建筑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稳固,造型美观。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中心,用于 *** 、祭祀等活动;风雨桥则是侗族同胞过河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场所。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蜡染是贵州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蓝靛为染料,用蜡刀在白布上画出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几何图形),然后放入染缸中染色,最后去掉蜡层,形成蓝白相间的图案。蜡染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