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融合道教“地官赦罪”、佛教“盂兰盆会”与儒家“慎终追远”理念,核心围绕“祭祖尽孝”与“普渡孤魂”展开,主要活动如下:
1. 祭祖祀先(核心活动)
祭祖是中元节的“重头戏”,民间称为“亡灵节”。人们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十五返家探望子孙,需以丰盛祭品表达思念。祭品通常包括酒肉、面食、时果(如苹果、香蕉),部分地区会供奉“楮衣”(纸制衣服)、“包衣”(纸糊钱袋,写上祖先名讳,内装冥纸、冥衣)。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先将先人牌位请出,置于供桌中央,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至七月卅日“送回”;焚烧纸钱时,也会为无后人的孤魂野鬼烧“孤衣”,体现“博爱”精神。
2. 放河灯(标志性习俗)
放河灯又称“放水灯”,是中元节更具情趣的活动。河灯多用纸扎成荷花状,底部放置蜡烛或灯盏,点燃后放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流。传统意义是“引渡孤魂”:为水中的落水鬼、无主孤魂照亮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避免其在阴阳两界徘徊。不同地区有特色变体:晋西北河曲县沿黄河放灯,万盏河灯顺水漂移,形成“星河入水”的壮观景象;清代宫廷曾在北海放琉璃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伴以梵乐禅诵,成为皇家盛典。
3. 做普度(集体祭祀)
普度是中元节的“社区仪式”,旨在安抚无主孤魂,避免其作祟人间。形式分为“街普”(街巷组织)、“市普”(市集举办)、“庙普”(寺庙主持,又称“公普”)。庙普最为隆重:寺庙会竖“招魂幡”(立于开元寺等公共场所,招引孤魂)、搭“普度坛”(糊“大士爷”神像,青面獠牙、身披盔甲,象征“鬼王”,引导孤魂受度)、设“戏台”(演出《目连救母》等戏曲,源自佛教“目犍莲救母”传说,宣扬孝道)。普度期间,民众会在门口摆“五味碗”(鱼、肉、鸡、鸭、菜,插三炷香),供孤魂享用;部分地区还有“抢孤”习俗(如宜兰头城、屏东恒春),将供品置于高柱上,民众攀爬争夺,寓意“吓退孤魂”,但此习俗因危险性已逐渐淡化。
4. 烧法船(超度仪式)
烧法船是中元节“超度亡灵”的重要环节。法船用秫秸秆(高粱秆)和纸扎制而成,小的七八尺,大的数丈,船上放置“法器”(如法铃、经幡)、“供品”(如水果、糕点)。仪式中,僧侣诵经咒(如《盂兰盆经》),呼“放焰口”(意为“解救饿鬼”),然后将法船焚烧,象征“送孤魂登彼岸”。部分地区(如江苏宜兴)会在河中放四艘法船,分别承担“放焰口”“载佛婆念佛”“烧锡箔纸锭”“放河灯”功能,强化超度效果。
5. 面塑活动(民间艺术)
中元节前,民间盛行“捏面塑”,又称“蒸花馍”。妇女们用面粉捏制各种造型,寓意美好:送给小辈的是“面羊”(象征“羊羔跪乳”,教育子女孝顺);送给老辈的是“面人”(象征“儿孙满堂”,祈求长寿);送给平辈的是“面鱼”(象征“年年有余”,祝愿富足)。面塑蒸熟后着色,栩栩如生,既是祭祖的供品,也是亲友间的情感纽带,体现了民间对“团圆”“吉祥”的追求。
6. 祭祀土地与庄稼
中元节正值农作物生长后期,人们会举行“祭土地”仪式:焚烧五色纸(剪成碎条),缠绕在农作物(如玉米、高粱)上,祈求土地神“保佑庄稼免受病虫害,获得好收成”。部分地区还会“布田”(将香枝插于田间,象征“插秧”),寓意“五谷丰登”。此习俗融合了“农耕文化”与“祖先崇拜”,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些活动既有传统仪式感,也承载着“孝亲”“感恩”“祈福”的文化内核,虽部分习俗随时代变迁有所简化(如文明祭扫替代烧纸),但中元节“慎终追远”的精神始终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