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期间,因长期劳累、心力交瘁,自知命不久矣。为延续生命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他选择用道教“七星灯禳解”之法——按北斗七星方位布置49盏灯(内有一盏本命灯),宣称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寿命可增一纪(12年)。此举动并非单纯的迷信,实则是稳定军心的关键策略:当时蜀军深入魏境,若诸葛亮突然病逝的消息泄露,可能导致军心动摇、士气崩溃。这也是迷惑敌军的手段——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劲敌,若得知其死讯,必会乘胜追击,而“续命”的假象能让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第七天即将成功时,魏延因误判军情(以为敌军来袭)匆忙闯入帐中,不慎将本命灯踏灭。诸葛亮见状,长叹一声“生死有命,不可挽也”,放弃了续命的努力。这一结局既体现了天命的无常,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知——他深知“鞠躬尽瘁”才是自己的宿命。
诸葛亮之死:病逝五丈原与身后事的安排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军中病逝,享年54岁。临终前,他做了两项关键安排:一是遗体安葬,要求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造坟、墓穴仅容一口棺木,入殓时穿平时便服、不放陪葬品,保持了一贯的清廉作风;二是权力交接,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者,强调“亲贤臣、远小人”,为蜀汉后续政局稳定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之死的后续影响
1. 蜀汉政局动荡:诸葛亮死后,蜀汉失去了核心支柱,内部矛盾爆发——魏延与杨仪因权力争夺相互攻讦,最终魏延被杀、杨仪自杀,蜀军实力大损;蒋琬、费祎虽能维持局面,但缺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蜀汉逐渐从主动北伐转向被动防御。
2. 魏国权力重构:司马懿失去了更大的对手,得以从军事转向朝堂,逐步扩张势力。曹叡去世后,司马氏更是篡夺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统一三国埋下了伏笔。
3. 历史格局转折:诸葛亮的死加速了蜀汉的衰落,而魏国的权力变动则开启了西晋统一的进程。他的离去,成为中国三国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