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绑五彩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特色的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祈福寓意,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1. 起源与历史脉络
五彩线习俗可追溯至汉代,是最古老的端午习俗之一。东汉应劭《风俗通》明确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说明汉代已将五彩线作为驱邪保命的重要饰物。此后,这一习俗历代延续:《荆楚岁时记》提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唐宋时期,五彩线进一步融入节日生活,成为儿童的专属饰物;明清时期,习俗更趋成熟,部分地区将其与香囊、艾草等结合,形成完整的端午防护体系。
2. 五色丝的象征意义
五彩线以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为核心,其选择源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青色属木、代表东方(青龙),赤色属火、代表南方(朱雀),黄色属土、代表中央(黄龙),白色属金、代表西方(白虎),黑色属水、代表北方(玄武)。五种颜色相生相克,象征五方神力的庇佑,能驱邪除魔、祛病强身。这种色彩搭配不仅符合传统宇宙观,也为五彩线赋予了神秘的吉祥属性。
3. 核心寓意:祈福纳吉与驱邪保平安
绑五彩线的根本目的是祈福避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端午当天阳气极盛,邪祟易侵,而五彩线能“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风俗通》)。具体而言,其寓意包括:保儿童安康(称为“长命缕”“续命缕”,象征锁住生命,避免病魔侵害)、驱蛇蝎毒虫(民间相信五彩线能阻挡毒虫靠近)、带走厄运(将五彩线随雨水冲走,寓意将烦恼、疾病送走,迎来一年好运)。
4. 传统佩戴方式与禁忌
佩戴时间:需在端午节清晨完成,此时阳气未散,更能发挥五彩线的功效;部分地区会在初四晚上趁孩子熟睡时系上,避免儿童抗拒。
佩戴位置:主要系在手腕、脚腕、脖子三处,象征全方位守护;男左女右是常见讲究,认为这样能平衡阴阳。
禁忌行为:系线时儿童不能开口说话,否则会破坏“避邪”的效果;五彩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需等到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或僻静处的雨水中),象征让河水带走邪恶与疾病。
5. 地域特色与传统演变
不同地区对五彩线的使用略有差异:
陕西:将彩色丝缕戴到“六月六”,再剪下丢进河里,认为这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有关,能“送灾”;
福建福州:南宋《三山志》已有“长幼悉以五色彩系臂”的记载,明清时期仍延续此俗,视为“小儿节”的重要符号;
现代变化:随着时代发展,五彩线的材质更加多样(如加入绣花线、亮片等),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友情、爱情的象征,互相赠送;环保意识增强后,人们更倾向于将五彩线保存为纪念品,或选择生物降解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