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记载里,七夕最早源于对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星象观测与人格化想象。《诗经·小雅·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已将两星拟人化为织妇与牵牛的形象。至东汉,民间已流传“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说法,见于应劭《风俗通》逸文,为后世“鹊桥相会”的文学母题奠定了基础。
典籍里的节俗记述
七夕又名乞巧节,其节俗在典籍中有生动描绘: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为“乞巧”的早期文献见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展现出当日设席陈果、对月穿针的民俗场景。
唐诗中的七夕风物
唐代诗家多以七夕写乞巧盛景与人间相思。如权德舆《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写尽宫中与民间对月穿针、拜织女乞巧的喜庆;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清丽笔触勾勒宫女独对星河的寂寥;孟浩然《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则借七夕抒写游子羁旅之思。
宋词中的七夕意境
至宋代,七夕书写更臻意境之境。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牛郎织女的传说升华为对坚贞爱情的赞颂,成为千古绝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