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分后昼渐短 夜渐长 秋分的意义是什么

admin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昼夜时间相等的节点(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均分)。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持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导致北半球各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缩短,夜晚黑暗时长增加。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23.5°)共同作用的结果,直至冬至日(约12月22日)北半球达到昼最短、夜最长的极值。

二、秋分的意义

1. 天文意义:昼夜与季节的中分点

为什么秋分后昼渐短 夜渐长 秋分的意义是什么

秋分的“分”为“半”之意,包含两层核心含义:其一,昼夜均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除南北极点外)昼夜时长均为12小时,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其二,平分秋季——按古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四季的标准,秋分日恰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位置,将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阶段,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平衡对称”的传统理念。

2. 气候意义:暑热消退与寒凉加剧的分界

秋分是气候从“热”向“凉”转变的关键节点。秋分后,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南方暖湿气流减弱,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气象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均反映了这一规律)。降水形式由夏季的暴雨转为小雨或连阴雨,降水量逐渐减少,空气湿度下降,“秋燥”现象开始凸显(表现为皮肤干燥、口鼻干渴、咳嗽少痰等),需注意滋阴润肺。

3. 农事意义: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

秋分是农业生产上的“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时节。北方地区(如华北)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进入成熟期,需及时抢收,避免早霜冻或连阴雨导致减产;南方地区则忙着收割晚稻,抢晴耕翻土地,准备种植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明确了华北冬小麦的播种时间)。秋分时节的干旱或连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需加强灾害预警与防范。

4. 文化意义:传统习俗与丰收节日

秋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传统习俗方面,古有“秋祭月”习俗(最初秋分是“祭月节”,后因农历八月日期不固定,改为中秋节);岭南地区有“吃秋菜”(采野生苋菜与鱼片煮汤,寓意“洗涤肝肠、平安健康”);还有放风筝、送秋牛图(印有农事谚语的吉祥图案)等活动,均寄托了人们对丰收与平安的祈愿。现代意义方面,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弘扬农耕文化、展示农业成果、庆祝农民丰收的重要平台,赋予了秋分新的时代内涵。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