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季节过渡阶段差异:春分是冬季向春季的过渡,北半球刚结束严寒,地表热量积累不足,气温仍处于回升初期;秋分是夏季向秋季的过渡,北半球刚经历三伏高温,地表储存了大量热量,散热需要时间,因此气温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2. 太阳高度角与辐射强度: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小,地表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弱;秋分时太阳仍直射赤道(随后南移),但北半球经过整个夏季的太阳辐射积累,地表温度更高,且秋分后短期内太阳高度角仍较大,辐射强度高于春分。
3. 季风与湿度影响:春分时节,我国等北半球地区受暖湿气流影响,湿度较大,云层覆盖较多,削弱了太阳辐射的吸收效率;秋分时节,季风转向干燥,湿度降低,云层减少,太阳辐射更易穿透大气到达地表,体感温度更高。
4. 热量积累的持续性:春分前北半球处于冬季低温状态,地表热量释放大于吸收;秋分前北半球处于夏季高温状态,地表热量吸收大于释放,积累了足够的热量,即使进入秋分,热量仍缓慢释放,导致气温高于春分。
二、秋分的含义与特征
1. 天文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9月22日至24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理论上各12小时),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
2. 气候特征: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四季的标准,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秋季。此时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天气渐冷,降水减少(“一场秋雨一场寒”),雷声逐渐消失(“雷始收声”),蛰居的小虫开始用土封洞(“蛰虫坯户”),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水始涸”)。
3. 农事意义:秋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有“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之称。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正忙着晚稻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此时需防范干旱或连阴雨对作物的危害(如晚稻抽穗扬花的“秋分寒”)。
4. 文化与习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演变为中秋节),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野苋菜与鱼片煮汤)的习俗,还有送秋牛、放风筝等活动。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庆祝丰收、弘扬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