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测需围绕躁狂/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展开,以下是常用的自测题目及解读:
1. 核心症状筛查
你是否曾经历过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
□ ① 情绪高涨、兴奋或易激惹(如莫名开心、烦躁不安)
□ ② 情绪低落、悲伤或绝望(如持续难过、对一切失去兴趣)
(若两项均有,需进一步评估发作特征)
躁狂/轻躁狂发作时,是否有以下≥3项表现?(持续≥1周,轻躁狂≥4天)
□ 精力异常充沛,几乎不需要睡眠(如每天只睡34小时仍精力旺盛)
□ 说话速度加快、音量增大,滔滔不绝(话题跳跃,难以打断)
□ 思维飞速运转,联想增多(如短时间内冒出大量想法)
□ 自尊心膨胀或夸大(如认为自己有超能力、是天才)
□ 行为冲动鲁莽(如过度消费、盲目投资、随意交友)
□ 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抑郁发作时,是否有以下≥5项表现?(持续≥2周)
□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如哭泣、心情压抑)
□ 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如爱好、社交)完全丧失兴趣
□ 精力明显减退,常感疲劳、乏力(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嗜睡,如每晚睡10小时仍觉得困)
□ 食欲或体重显著改变(如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或厌食导致体重下降>5%)
□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如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对不起家人)
□ 思维迟缓,反应变慢(如说话变慢、思考问题困难)
□ 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如计划自杀、尝试自杀)
2. 发作交替特征
上述躁狂/轻躁狂与抑郁发作是否交替出现(如几个月躁狂后转为抑郁,或反之)?发作间期精神状态是否相对正常(如无明显情绪波动)?
(若交替出现且间期正常,符合躁郁症的典型病程)
3. 家族病史询问
家族中是否有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躁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若有,患病风险较无家族史者高23倍)
二、如何识别躁郁症(专业判断要点)
自测仅能提示风险,确诊需由精神科医生完成,医生会结合以下维度综合评估:
1. 症状表现的全面性
医生会详细询问情绪、精力、思维、行为、睡眠等方面的症状,确认是否符合躁狂/轻躁狂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如D *** 5或ICD11)。例如:
躁狂发作时是否有“夸大妄想”(如认为自己是国家领导人)或“冲动行为”(如酒后驾车);
抑郁发作时是否有“自杀企图”(如服用)或“思维迟缓”(如无法完成简单的工作)。
2. 病程的波动性
观察情绪发作的交替规律:躁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具有“周期性”,躁狂与抑郁发作会反复出现,间期可能有数周至数月的“缓解期”(精神状态正常)。若仅有一次躁狂或抑郁发作,可能不符合躁郁症的诊断。
3. 病史与诱因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及生活诱因(如亲人离世、失业、离婚等)。躁郁症的发作常与重大生活事件相关,但遗传因素(家族史)也是重要诱因。
4. 辅助检查的排除性
医生会安排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波动。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情绪高涨或低落,需先治疗原发病。
5. 专业量表的辅助
医生可能会使用标准化量表(如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例如:
YMRS量表通过11个项目(如情绪、思维、行为)评分,≥20分提示躁狂发作;
HAMD量表通过17个项目(如情绪、睡眠、食欲)评分,≥17分提示抑郁发作。
注意事项:
躁郁症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重叠,需由专业医生鉴别;
若自测发现有多项症状符合,或情绪波动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请及时到正规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