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禁忌 端午节不能干什么事

admin

一、语言禁忌:忌说“端午快乐”,宜说“安康”

端午节的核心主题是驱邪避疫、缅怀屈原(或伍子胥、曹娥等悲壮人物),是一个充满肃穆与祈福意味的节日。说“快乐”易与节日的悲壮氛围冲突,而“安康”“平安”更符合其“祈求健康、远离灾祸”的本意,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行为禁忌:避免危险与不吉利的行为

端午节的禁忌 端午节不能干什么事

1. 忌下河游泳/戏水:

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日”,五毒(蛇、蝎、蜈蚣等)活跃,水鬼也在此时猖獗;现代科学则提醒,端午前后多为雨季,河水暴涨、湍急浑浊,水下易有暗流、漩涡,游泳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尤其是野外水域。

2. 忌远行/正午外出:

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初五为“恶日”,认为正午阳气过盛、邪祟活跃,此时外出易中暑、遭遇不测(如碰撞、纠纷);现代建议端午时节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

3. 忌房事:

传统观念认为,端午阳气过盛、阴阳之气交争激烈,房事会损耗元气、伤身损健康;现代医学虽无明确禁忌,但建议节日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忌争吵打闹:

端午是祈福纳祥的日子,争吵会破坏节日的祥和氛围,还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带来负面情绪,与“驱邪避凶”的初衷相悖。

三、饮食禁忌:注重健康与寓意

1. 忌吃太多粽子:

粽子以糯米为主,黏性大、难消化,老人、小孩、肠胃功能弱者过量食用易引起腹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晚餐尽量少吃,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2. 忌吃生冷/不洁食物:

端午时节湿热,细菌滋生快,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冷饮)易引发肠胃疾病;不洁食物(如过期、变质粽子)更是“毒从口入”的隐患,需特别注意。

3. 忌饮雄黄酒(或过量):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热后会变成剧毒的,内服有中毒风险;传统中雄黄酒多为外用(涂抹于额头、墙角驱虫),不建议饮用。

4. 忌送成串粽子/特殊人群忌粽:

成串粽子形似“吊丧”(如“吊肉粽”的不吉寓意),不宜作为礼物赠送;部分地区有“出嫁女不食娘家粽”的说法,认为娘家粽会“带走好运”;病重者、刚逢变故者收到粽子易有“不吉利”的联想,需避免。

四、物品与习俗禁忌:尊重传统仪式感

1. 忌丢弃/折断艾草、菖蒲:

艾草、菖蒲是端午的核心驱邪植物,悬挂于门前可“驱邪避瘟”。随意丢弃或折断会削弱其寓意,传统做法是让它们自然风干,或端午后用来煮水洗澡(驱虫、祛湿)。

2. 忌随意丢弃五彩绳/长命缕:

五彩绳(长命缕)是给孩子佩戴的辟邪祈福之物,需在端午后的之一场雨时,摘下扔到河里(让水流带走疾病、灾祸)。提前摘下或随意丢弃被认为会失去护佑。

3. 忌穿大红大紫/全黑衣物:

大红大紫过于鲜艳,可能“吸引”毒虫攻击(如蚊子、马蜂);全黑衣物视觉压抑,不符合端午“喜庆、祈福”的氛围,传统建议穿浅色、清爽的衣服。

4. 忌不“躲午”(针对特殊人群):

老人、体弱者、孕妇、幼童需在正午(11:0013:00)避免外出,待在家中闭门休息,防止“毒气”“邪祟”侵扰。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午时阳气过盛”的敬畏,现代可理解为“防暑、避强光”。

五、其他禁忌:兼顾安全与细节

1. 忌送伞:“伞”与“散”谐音,在讲究团聚的传统节日里,送伞易引发“分离”的歧义,破坏节日氛围。

2. 忌戏水时危险动作:即使会游泳,也需避免跳水、盲目施救等行为,保障人身安全是之一位的。

3. 忌忽略长辈问候:端午是表达亲情的好时机,忽视对长辈的问候(如打 *** 、回家看望)会让他们感到失落,违背传统节日“注重亲情”的内涵。

4. 忌在河边乱扔垃圾:河边是端午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龙舟赛、挂艾草),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水域生态,影响节日的美好形象。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