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每年公历2月18日—20日交节)是春季降雨增多的开始,但气温回升并非一蹴而就。此时冷暖空气仍频繁交汇,北方冷空气活动未完全消退,南方多地仍处于“乍暖还寒”的状态,甚至可能出现“倒春寒”——气温骤降且持续阴雨的天气,对农业和人体健康都有影响。例如,华北、西北地区雨水时气温仍可能维持在10℃以下,东北地区甚至会有降雪;南方虽然春意渐浓,但早晚温差大,冷空气来袭时气温可能快速下降。
雨水节气需注意的养生与生活事项
1. 起居:防寒保暖,避免湿寒侵袭
“春捂”是雨水节气的核心起居原则,尤其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如腰腹、双脚),因为“寒从脚起,湿从下入”。即使白天气温升高,也不宜过早减去厚衣,建议采用“下厚上薄”的穿衣方式,体热者可随身携带轻便外套应对温差。洗头后要及时用热风吹干,避免湿寒聚于头部;年老体弱者不宜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免湿寒侵入关节,引发酸痛或变形。
2. 饮食:省酸增甘,健脾祛湿
雨水时节肝气渐旺,易克脾土,因此饮食需调肝补脾。原则是“少酸多甘”: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会收敛肝气,不利于阳气生发;甘味食物(如山药、薏仁、小米、南瓜、红枣)能补益脾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春季干燥,应多吃新鲜蔬果(如柑橘、菠菜、荸荠)补充水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助阳外泄或生湿困脾。可适当饮用薏苡仁党参粥、山药莲子粥等,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3. 运动与情绪:适度活动,保持舒畅
春季阳气生发,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运动时间可选择早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春季肝气易郁结,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忧郁,可通过听音乐、踏青等方式舒缓心情,促进肝气疏泄。
4. 健康防护:预防“倒春寒”相关疾病
“倒春寒”期间,气温波动大,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威胁较大(可能导致脑中风、心绞痛)。需注意:① 居室内及时除尘通风,减少病菌滋生;② 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③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④ 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