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是中国传统春节的重要节点,承载着迎祥纳福、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其风俗围绕“迎神”“祈福”“团聚”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年初四的主要风俗
1. 迎灶神(接灶神)
正月初四是“迎灶神”的重要日子。民间传说,年前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灶王爷需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正月初四则是灶王爷返回人间的时刻,肩负着“查户口”的职责——检查每家每户的人口、行为是否端正。为迎接灶王爷归来,家家户户会提前备好丰盛的果品、糕点、酒菜,焚香点烛、燃放鞭炮,祭拜,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家庭和睦、生活顺遂。
2. 接五路财神(抢路头)
“接五路”本指迎接五路行神(东、西、南、北、中),后逐渐演变为“接五路财神”,成为商家新年求财的关键仪式。旧时商家为图吉利,会在初四晚上提前接请财神(因初五是财神诞辰,需“抢路头”),仪式包括:摆设供桌(分三桌摆放果品、糕点、全猪全鸡等),焚香烧金衣,鸣锣击鼓,直至深夜迎接财神降临。接神后,商家会宴请伙计,分发红包,寓意“开年大吉”“生意兴隆”。
3. 吃折箩(折罗)
“折箩”是初四的传统饮食,指将年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的大杂烩。这一习俗源于古代节俭之风,寓意“聚宝”“不浪费”——将剩余的福气聚集起来,期盼新年“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如今,“折箩”虽不再是“剩菜大杂烩”,但仍保留着“珍惜粮食”的核心内涵,提醒人们勿忘传统美德。
4. 扔穷
“扔穷”是初四的清洁仪式,旨在扫除旧年的晦气。当天,家家户户会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将室内灰尘、垃圾收集堆放到院中,然后扔出家门,象征“送走贫穷”“迎来富足”。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生活顺遂”“摆脱困境”的美好期待。
5. 地域特色风俗
部分地区还有独特的初四习俗:福建莆田地区将初四称为“大岁”(因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百姓逃亡后于初四补过除夕),需再次围炉吃年夜饭;河北蔚县暖泉镇有“打铁花”传统,铁花在黑夜中绽放,寓意“红红火火”“驱邪避灾”。
二、大年初四迎什么神?
大年初四的核心是“迎神”,主要迎接两位神灵:
灶神(灶王爷):作为“一家之主”,灶神负责掌管人间饮食,同时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初四迎灶神,是为了让他“下界保平安”,并将人间的善恶汇报给玉皇大帝,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幸福、无灾无难。
五路财神:包括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玄坛(赵公明),象征“五路通达”“财源广进”。商家接五路财神,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是春节“求财”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希望通过“迎神”“祈福”,为新的一年注入平安、富贵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