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起始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35°。“立”为开始之意,“秋”代表禾谷成熟,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二十四节气序列中,立秋位列第十三位,介于大暑(第十二个节气)与处暑(第十四个节气)之间,虽标志着秋季开始,但仍处于“三伏天”后期(俗称“秋后一伏”),气温仍较高,需等待处暑节气后才逐渐转凉。
立秋进补的主要禁忌
1. 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经济负担,又可能损害健康。如过量服用鱼肝油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导致发胖、血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需遵循“虚者补之”原则,需区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虚症。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大便溏稀)与偏热者(手足心热、口干口臭、大便干结)的补品选择应不同,盲目进补可能导致“火上加油”。
3. 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导致恶心、呕吐、腹泻。
4. 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虽营养丰富,但肉类不易消化,老年人或胃肠功能较弱者久食多食会增加胃肠负担。进补应兼顾蔬菜(如莲藕、百合、萝卜),其含有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样重要。
5. 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是更好的补品。如荠菜可降血压、萝卜能健胃消食、山药可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等均有进补功效,无需过度依赖药物。
6. 忌重“进”轻“出”:进补的同时需重视废物排出,减少“肠毒”滞留。应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便秘,可通过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或适量运动促进肠道健康。
7. 忌恒“补”不变:长期服用单一补品易导致营养失衡,应根据季节、体质变化调整补品种类。如秋季以润燥为主,应选择甘凉滋润的食物(如鸭肉、银耳、雪梨),而非一成不变的温补药材。
8. 忌跟风进补:盲目跟随他人进补而不考虑自身体质,可能导致相反效果。如体质平和者无需额外进补,过量进补反而会打破体内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