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头七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安葬后之一个重要祭奠仪式,旨在通过祭祀让逝者安心离去,表达生者哀思。其流程因地域略有差异,但核心环节一致,以下是常见做法:
一、前期准备:确定时间与物资
1. 日期计算:
头七的日期从逝者去世当天开始算起,第七天为头七(如去世当天为第1天,第7天即为头七)。部分地区认为头七需满7天(如去世当天算第0天,第7天为头七),需遵循当地习俗。
2. 时间选择:
通常选在子时(23:0001:00)举行,此时阴气较重,被认为是逝者“回家”的吉时。
3. 物资准备:
供品:包括米饭、米粉、韭菜、豆干、肉丸、鱼丸等家常菜(部分地区要求“五味碗”或“十二道碗”,象征吉祥),以及果品、红圆(象征团圆)、发粿(象征兴旺)、面头山(女儿祭品);
祭祀用品:香烛、火纸(冥币)、纸扎(如登天梯、登天靴,部分地区必备)、饺子(需包两份,一份给“小人儿”);
其他:酒水(用于“浇点”)、浆水(用于最后洒地)。
二、正式流程:从摆设到祭奠
1. 摆供品与画圆弧:
将供品整齐摆放在坟前(若在家设灵堂,则摆放在清静之处,朝向西方或南方,象征遥拜极乐世界),点燃香烛。然后用工具(如树枝、瓦片)在坟前画一个圆弧形,缺口对准坟头,所有祭品需放在圆弧内,人不可踏入圆弧内(避免冲撞逝者灵魂)。
2. 焚烧与念嘱语:
开始焚烧纸钱、元宝、纸扎等祭品,焚烧时需对着逝者说话(如“×(称呼),今天是你的头七,拿好钱,在那边别不舍得花”“×月×日是你的二七,记得回来拿钱”),告知后续祭祀时间,让逝者安心。
3. 安抚孤魂野鬼:
在坟墓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分别烧几张纸钱,称为“给路人钱”,避免其他孤魂野鬼抢夺逝者的祭品。
4. 完成焚烧与浇点:
待纸钱快烧完时,将剩余供品(如饭菜、水果)全部倒入火中烧掉(象征与逝者共享)。火熄灭后,用酒瓶中的浆水沿圆弧缺口浇在地上,称为“浇点”,寓意送逝者安心离去。
5. 行礼与哭坟:
家属行跪拜礼(通常三叩首),女儿需哭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哭声需真诚,以尽孝道。
三、特殊讲究:需注意的细节
1. “小人儿”的供品:
需单独准备一份供品(如水果、糕点),放在圆弧外左边,供孤魂野鬼享用,避免它们干扰逝者。
2. 饺子习俗:
部分地区需包饺子,下好后先供在供桌上,盛两份,一份给“小人儿”,一份随其他供品带至坟前。
3. 回避要求:
传说头七当晚逝者魂魄会返家,家属需回避(如躲在被窝里),避免亡魂挂念,影响其投胎。
4. 责任分工:
不同地区对主办人有规定:头七通常由长子负责准备物资、举行仪式;若逝者无子,则由其他直系亲属(如侄子)代办。
四、地区差异说明
部分地区(如农村)会在路口烧祭品,用“送钱表文”写上逝者姓名、生日,先烧表文再烧纸钱,中间画叉象征“隔离”;
城市中多在家中设灵堂,焚烧后前往墓地再次供奉,流程更简化。
烧头七的核心是“尽孝”与“寄托哀思”,不同地区的细节差异不影响其本质。只要怀着之心,遵循当地习俗,便是对逝者更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