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交节,其核心特点围绕“昼夜平分”与“季节过渡”展开:
1. 天文特征: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南北极除外),标志着北半球春季的正式开始(传统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恰为其间中点)。
2. 气候特征:天气转暖,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等高寒地区)进入明媚的春天。南方进入“桃花汛”期,降水逐渐增多;北方则气温回升较快,但昼夜温差仍较大,需注意“倒春寒”(冷空气突然入侵导致气温骤降)。
3. 物候特征:古时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开始筑巢繁殖)、“二候雷乃发声”(天气转暖,空气潮湿,雷雨天气增多)、“三候始电”(闪电伴随雷声出现,自然界阳气进一步升发)。
春分节气的风俗
春分的传统风俗融合了祈福、饮食与娱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1. 立蛋:“春分到,蛋儿俏”是民间经典谚语。传说春分这天昼夜平衡,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人们会选择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面尝试竖立,成功者视为吉祥,象征对平衡与稳定的追求。
2. 吃春菜:岭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特指当地野生苋菜(又称“春碧蒿”),嫩绿细长,多生长于田野间。采回的春菜通常与鱼片熬制“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这一习俗寓意通过食用新鲜野菜,祈求家宅安宁、身强体健。
3. 放风筝:春分后气温回升,微风和煦,是放风筝的更佳时节。风筝古称“纸鸢”“纸鹞”,最早用于军事测量,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春分放风筝不仅能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意,还寄托了“放晦气”的美好愿望——人们在风筝上写下名字或心愿,然后将风筝放至高空,剪断绳索,寓意将烦恼与疾病带走,迎接好运。
4. 踏青:春分时节,万物复苏,桃红柳绿,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机。民间有“踏青”的习俗,男女老少纷纷前往郊外,欣赏春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踏青活动还包括植树、插柳等,既美化环境,又寓意生机盎然。
5. 祭祀:古代春分有“祭日”传统,《礼记》记载“祭日于坛”,明清时期皇帝会在春分当天前往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祭祀大明神(太阳),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