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是我国传统气象谚语,从气象学和多年观测数据来看,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更高、湿度更大的时段。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热量累积效应——夏至后白天仍长于黑夜,地表持续吸收太阳辐射,而三伏天正处于热量收支由“收入>支出”转向“支出>收入”的转折点,地面积蓄的热量达到峰值并向空气中释放,推动气温升高;二是天气系统影响——三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或大陆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抑制云层形成和热量扩散,加上湿度大(水汽热容量高,加剧闷热感),因此体感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夏天三伏天的养生要点
1. 饮食:清暑健脾,适度补养
三伏天饮食需兼顾“清暑”与“补养”。清暑食物可选择绿豆汤、冬瓜汤、西瓜、苦瓜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毒、缓解暑热;健脾食物如薏米红豆粥、百合、莲子等,有助于改善因暑湿导致的消化功能下降(如食欲不振、腹胀)。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加重脾胃负担),少喝冷饮(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菠萝、山楂),收敛汗液、生津止渴。
2. 起居:避暑护阳,规律作息
起居需遵循“避暑”与“护阳”原则。避暑:避免在11: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需做好防护(戴帽子、打伞、涂防晒霜);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27℃),避免直吹冷风,以防寒气入体。护阳:早睡早起(23:00前入睡),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中午11:0013:00小憩30分钟),补充睡眠、恢复体力。勤洗温水澡(避免冷水),更换干爽衣物,防止湿气滞留体内。
3. 运动:适度轻运动,避免大汗
三伏天运动需控制强度,选择轻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重体力劳动),以免过度消耗阳气、导致中暑。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每次不超过1小时。运动后避免大量饮用冰水,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4. 中医调理:冬病夏治,驱寒除湿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更佳时机,适合调理秋冬易加重的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鼻炎等)。常见 *** 包括:三伏贴(将中药敷贴于穴位,通过皮肤吸收 *** 经络,起到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艾灸(借助药物对穴位的 *** ,温经散寒、疏通经络,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泡脚(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 *** 足部经络,健脾除湿、促进血液循环)。
5. 情绪:静心养气,避免烦躁
夏季属火,易让人产生烦躁、焦虑情绪(称为“夏季情感障碍”)。需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听轻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也可通过揉按劳宫穴(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起到清心安神的作用。多参与社交活动或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