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避免吃辛辣食物: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中医认为“秋对应肺,肺喜润不喜燥”,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烧烤)会加重燥邪对肺的伤害,易引发干咳少痰、口干咽干等症状。此时应多吃莲藕、荸荠、百合、银耳等白色润肺食物,滋养阴液。
2. 避免盲目“贴秋膘”:传统“贴秋膘”源于物质匮乏时代,通过吃肥腻肉食储备脂肪御寒。但现代人饮食丰足,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盲目贴秋膘会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风险。建议饮食均衡,搭配果蔬、粗粮,选择鱼肉、禽肉等优质蛋白,体虚者可适当进补,肥胖者则需控制热量。
3. 避免运动量过大:立秋后应顺应“秋收”原则,养阴滋阴。运动宜选择早晚(避开烈日),以平缓项目为主(如太极拳、散步、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过度运动易导致心阳受损、中暑虚脱。
4. 避免熬夜:立秋后应“早睡早起”,早睡可养精蓄锐、收敛肺气,早起能使肺气舒展。熬夜会伤阴动阳,影响身体顺应季节变化,建议22点前入睡。
5. 避免吹凉风:虽已立秋,但“秋老虎”仍在(末伏未出),气温仍高。此时贪凉(如直吹空调、电风扇)易导致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头痛、关节酸重等症状,尤其要注意面部、脖子等敏感部位保暖。
6. 避免湿发入睡:夏末秋初,头发半干时睡觉,水分蒸发会带走头部热量,寒气侵袭易引发感冒,老年人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建议睡前将头发吹干。
7. 避免过度贪食寒凉瓜果:西瓜等寒凉瓜果虽能清热消暑,但立秋后老年人脾胃虚寒,过多食用易伤及脾胃,引发腹泻。建议少吃西瓜,多吃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收敛肺气、生津止渴)。
立秋节气的由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交节。“立”为“开始”之意,“秋”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古人将立秋视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时,宫内会将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秋的解释为:“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为此时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进入收获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时仍处炎热之中(处于三伏天的末伏阶段),但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万物逐渐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