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秋 把扇丢”是一句中国传统民间谚语,其核心含义是:立秋之后,随着秋季来临,气温逐渐转凉,人们不再需要频繁使用扇子纳凉,可以将扇子收起来。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人对季节更替与气温变化的直观感受——立秋标志着夏秋交替,虽然短期内可能仍有“秋老虎”(短期高温)现象,但整体上湿热、闷热的夏季气候开始消退,凉爽的秋风逐渐增多,扇子的使用频率自然降低。
从科学角度看,立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日照时间缩短,地面接收的热量减少;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空气湿度降低,体感温度较夏季更为舒适,因此不再依赖扇子降温。若遇到“晚立秋”(如立秋时间在农历七月或白天之后),炎热天气可能持续更久,此时“把扇丢”的时间也会相应推迟。
立秋的主要民间风俗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主要风俗包括以下几类:
1. 祭祀祈福
早在周代,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举行“迎秋”仪式,祭祀白帝蓐收(掌管秋季的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汉代延续此俗,并增加杀兽祭祀的环节,象征“秋来扬武”。唐代则在立秋日祭祀五帝,宋代有“报秋”仪式——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寓意“一叶知秋”。
2. 贴秋膘
民间流行“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源于古人对“苦夏”的应对:夏季炎热,人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立秋后天气转凉,需通过吃肉类(如炖肉、烤肉、红烧肉)补充营养,增强体质。部分地区还有“悬秤称人”的传统,将立秋体重与立夏对比,若体重减轻则需多吃肉“贴膘”,以抵御秋冬寒冷。
3. 啃秋(咬秋)
“啃秋”又称“咬秋”,寓意“咬住夏天的尾巴”,防止秋燥。传统做法是立秋当天吃西瓜(清凉解暑),也有吃桃子、梨子、黄瓜、甜瓜等瓜果蔬菜的习俗。农人通常在瓜棚、树荫下席地而坐,围坐啃瓜,充满丰收的喜悦。
4. 晒秋
山区村民因平地少,会将收成的农作物(如辣椒、玉米、南瓜、稻谷)晾晒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形成“晒秋”的独特景观。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保存粮食,更成为乡村丰收的符号,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5. 其他风俗
戴楸叶:唐宋时期,妇女儿童会采摘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象征顺应时序;
饮香薷饮:用香薷、白扁豆、厚朴等中药煎制饮品,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立秋前夜煎好,次日凉饮;
忌吵架搬家:民间认为立秋是“收敛肃杀”之气的开始,吵架、搬家会破坏运势,需保持平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