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农历七月初一前后);秋分是第16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从节气顺序看,立秋先于秋分到来。
一、立秋的含义
1. 天文意义:立秋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一,代表秋季的天文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北半球白昼仍长于黑夜,但太阳直射点已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标志着北半球开始摆脱夏季的酷热,进入季节转换期。
2. 气候与物候特征:立秋处于“三伏天”期间(尤其是中伏后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以高温为主,有“秋老虎”之称。但随着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逐渐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如清晨或夜间会有凉意)。物候上,民间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的说法:凉风替代了夏季的熏风,清晨植物上会出现晶莹的露珠,蝉鸣声也逐渐微弱。
3. 文化与农事意义:立秋是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夏忙”结束、“秋忙”开始。此时农民开始准备收割早稻、种植晚秋作物(如白菜、萝卜等),同时需防范“秋老虎”带来的持续高温对农作物的伤害。
二、秋分的含义
1. 天文意义:秋分是“二分”(春分、秋分)之一,代表秋季的中期节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各12小时),且无极昼极夜现象。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黑夜延长。
2. 气候与物候特征: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气象学上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气候特点表现为“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日下降”,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的谚语。物候上,有“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的现象:雷声因阴气渐盛而减少,蛰居的小虫用细土封住洞口以御寒,湖泊河流的水量因蒸发加剧而减少。
3. 文化与农事意义:秋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此时秋高气爽、土壤湿度适中,适合收割中稻、玉米等作物,同时需抢晴晾晒、入库储藏。秋分也是传统的“祭月节”(如中秋节的起源之一),民间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象征团圆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