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与逝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人,是头七祭拜的核心参与者,承担着送别逝者、表达亲情的重要责任。
2. 旁系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姑姑、舅舅、表兄弟姐妹等,虽血缘稍远,但属于家庭重要成员,通常需参与祭拜以尽家族之谊。
3. 亲友关系:长期相处的好友、同事、邻居等,虽无血缘关联,但因情感纽带深厚,部分地区也会邀请其参与,共同缅怀逝者。
4. 性别与地域规定:多数地区男女均可参加,但部分地区对女性有特殊要求(如不能独自前往,需男性陪同);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有“犯七”忌讳(如逢初七、十七、二十七等“明七”),部分家庭成员可能需回避。
二、做七的主要规矩与禁忌
1. 头七核心规矩:
回魂夜准备:需在家中设灵位、焚香明烛,供奉逝者生前喜好的食物(如水果、糕点);门口摆放清水(洗去尘埃、消灾解难)和五谷粮(辟邪驱霉),次日清晨将清水洒于门口、五谷粮扔于长流水处。
回避与静默:家人需在子时前就寝(或躲入被窝),避免与逝者魂魄相见(防止其记挂红尘、不肯离去);当日需保持肃静,避免大声喧哗、嬉笑或娱乐。
祭品禁忌:供品需新鲜洁净,忌用牛肉、马肉、狗肉(避免阴差难为逝者);祭祀完成后,供品需尽快烧掉(不可食用)。
2. 做七通用禁忌:
言行规范:祭祀时需穿素色衣物(黑、灰、白),避免鲜艳颜色;禁止在祭祀场合争吵、嬉闹,保持庄重肃穆。
行为禁忌:做七期间,家属不宜理发、剃须、嫁娶或参加娱乐活动(认为会冲撞逝者、影响其投胎);若“七”与农历“七”重合(如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需提前或延后一天祭祀。
特殊人群回避:孕妇、婴幼儿及身体弱者需回避头七回魂夜(避免冲撞逝者及阴差);部分地区(如河南)有“犯七”忌讳,部分家庭成员可能需回避。
3. 地区与阶段差异:
阶段差异:五七(第35天)被视为最隆重的节点,传说逝者会最后望一眼家乡,需请道士或僧人做法事,出嫁女儿需准备纸扎(如伞、轿)焚烧,并主持部分仪式;六七(第42天)部分地区称“女婿七”,由女婿主持祭祀(若无女儿则由侄女负责)。
地区差异:北方重视“三七”(第21天),可能请鼓乐班子诵经;南方(如福建、广东)重视“七七”(第49天)后的“百日祭”“周年祭”;部分地区(如江苏、浙江)“五七”需出嫁女儿“烧伞”,象征护送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