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是中国传统丧殡习俗中死者去世后的第七日,被视为“回魂夜”——民间相信此时逝者魂魄会返回阳宅看望亲人。其核心讲究围绕“安抚魂魄、祈福投胎”展开:
1. 准备“头七饭”:头七前夜,家人需为逝者准备丰盛饭菜,包含肉、菜、饭及生前喜爱的食物(如某道家常菜、零食)。这顿饭的目的是让逝者“吃饱”,安心踏上通往阴间的路,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2. 忌发生口角:头七是逝者“最后一次”以“阳间记忆”回家,若家人因琐事争吵,会让逝者觉得“人间仍有遗憾”,从而不愿离去或影响投胎。此时需保持家庭氛围肃穆、平和。
3. 门口摆放清水与五谷:子时(23:001:00)需在家门口放置一碗清水(用于洗去逝者尘埃、消免灾难)和一碗五谷粮(如大米、小米、玉米等,用于辟邪驱煞)。次日清晨,清水洒在门口,五谷粮扔入长流水(如河流、溪水)中,象征为逝者“扫清障碍”。
4. 忌去坟地祭拜:民间认为,头七当天是“煞神抓替身”的日子,贸然前往坟地会让逝者被“抓替身”(替代死者留在阴间),同时对活人也不利。此时应在家用简单仪式(如上香、烧纸)祭奠,而非去坟地。
5. 回避与着装禁忌:有孕妇、坐月子产妇或身体虚弱者需回避头七,以免“冲撞”逝者或阴差(民间认为此类人群“阳气弱”,易受阴气影响)。家人也不宜穿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喜庆,与祭奠的庄重氛围冲突),建议穿黑、灰、白等素色。
6. 焚烧祭品:祭祀用的饭菜、纸钱、纸扎(如纸衣、纸车)等,需在十字路口或家门口焚烧,不可食用。焚烧时要默念“请XX带走”,表达对逝者的祝愿。
二、人死要做七的原因
做七(每七天一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核心环节,其起源与宗教信仰、灵魂观念、传统密切相关:
1. 佛教“中阴身”理论:佛教认为,人死后至转生之间处于“中阴身”状态(如童子形),以七日为一期寻求“生缘”(投胎的机会)。若七日期满未找到生缘,则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七七)终必投生。做七是为了“超度”亡灵,助其更快找到生缘,避免堕入恶道(如畜生、地狱)。
2. 道教“七魄散尽”观念:道教认为,人出生时“七魄”逐渐形成(七日为腊,四十九日七魄全),死后“七魄”需逐一散尽(每七天散一魄)。七七四十九天魄散尽后,灵魂才能彻底脱离阳间,进入阴间。做七是为了“祭送”七魄,让逝者安心离去。
3. 传统“魂魄聚散”说:先秦时期有“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的说法,认为“七”是生命完整的周期。死后“七魄”需逐一消散,做七是对“生命周期”的尊重,也是“送别”的仪式。
4. 与情感表达:做七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与纪念,通过定期祭祀延续亲情。尤其是“五七”(第五个七天),民间认为是逝者“最牵挂亲人”的时刻,仪式格外隆重(如请僧道诵经、宴请亲友),表达“不忘亲恩”的情感。
5. 世俗化演变:做七最初源于佛教,但逐渐融入道教、儒家思想及民间习俗(如“虞祭”原型),成为全民性的丧葬仪式。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