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时是指哪几个时辰 十二时辰中的阳时

admin

在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与计时体系中,阳时指一天中阳气旺盛、对应白天或昼夜交替活跃阶段的时辰。其划分主要有两种常见依据:地支奇偶性与干支组合属性,其中地支奇偶性是主流分类方式。

一、基于地支奇偶性的阳时(主流观点)

十二地支按奇偶分为阳干支与阴干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地支,对应的时辰为阳时;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地支,对应的时辰为阴时。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阳时是指哪几个时辰 十二时辰中的阳时

子时(23:0001:00):夜半,阴极阳生,为新的一天起始,阳气开始潜滋暗长;

寅时(03:0005:00):平旦,夜与日的交替之际,阳气逐渐增强,天地渐明;

辰时(07:0009:00):食时,日出后阳气进一步升发,为古人吃早饭的时段;

午时(11:0013:00):日中,太阳升至更高,阳气达到一天中的鼎盛状态;

申时(15:0017:00):哺时,午后阳气虽略有衰退,但仍保持活跃,为劳作或活动的常见时段;

戌时(19:0021:00):黄昏,日落之后,阳气逐渐收敛,但天地间仍有余温。

二、基于干支组合的阳时(补充观点)

部分命理或历法文献中,阳时的判定需结合天干与地支的双重属性:只有当天干(甲、丙、戊、庚、壬,阳干)与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阳支)均为阳时,该时辰才被视为“纯阳时”。例如甲子日、丙寅日等日子中的阳地支时辰,因干支均为阳,阳气更盛。但这种分类属于细分范畴,并非传统阳时的主流定义。

阳时的核心特征

无论采用哪种划分方式,阳时的本质是阳气主导的时段,对应自然界中阳气升发、活跃的状态(如日出、日中),以及人类活动中劳作、进食的主要时间段。这种分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融入了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