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玉皇: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家家户户会举行祭祀仪式,供奉香烛、鲜花等,祈求玉帝赐福;同时人们在这一天会谨言慎行,避免得罪玉帝。
2. 照田蚕:流行于江南一带的祈年习俗,又称“烧田蚕”“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通过火焰的旺盛程度占卜新年收成,火焰越旺预示来年越丰收。
3. 赶乱岁:因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至除夕迎回期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选择在此时段操办婚嫁等大事,认为此时办事更顺利。
4. 千灯节: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为千盏灯节)。人们会 *** “明干卓拉”(灯盏)前往寺庙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新疆维拉特蒙古族还会举行吃烤牛羊肉、传统体育游艺等活动。
5. 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是年前准备年货的重要环节。人们会将黄豆浸泡、磨碎、过滤、煮沸、点浆,制成豆腐并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来历
1. 祭祀与祈福:源于对灶王爷汇报的应对。传说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各家情况。百姓为表清苦,吃豆腐渣以瞒过玉帝,避免惩罚;同时豆腐的“腐”与“富”“都福”谐音,寄托了新年富贵、全家有福的美好愿望。
2. 储备年货:过去生产力低下,豆腐是“好东西”。腊月二十五开始 *** 豆腐,可储备正月里的吃食(因大年三十、初一不动刀,初二开始串门,需提前准备好)。
3. 历史起源:豆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传说其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用石膏或盐卤点豆乳可制成豆腐),南宋朱熹有诗“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为证。随着时间推移,“推磨做豆腐”成为腊月二十五的固定习俗。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