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度。节气意义上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指降雪强度较大的雪)无必然联系,前者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概念,强调此时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更大、范围更广。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之名源于古人对此时气候特征的概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意为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广,故名大雪。《三礼义宗》亦言:“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作为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的节气,大雪与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直接体现了冬季气候的演变规律——相较于小雪时节,大雪时节的降温更频繁、降雪概率更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更低温度降至0℃或以下,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0℃至20℃,华北及黄淮大部地区气温稳定在0℃以下。
大雪节气的传统风俗
1. 腌肉迎新: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俗语。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将盐、花椒等调料炒熟,涂抹在鱼、肉、光禽内外,反复揉搓至肉色变暗,再放入缸中用石头压住,置于阴凉背光处半月,最后挂在朝阳屋檐下晾晒。待新年时,这些腌制的“咸货”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寓意“未曾过年,先肥屋檐”。
2. 赏雪玩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地区此时河面结冰,人们可开展滑冰、打滑挞(缚皮带蹬皮鞋从冰山顶挺立而下)、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南方虽少大雪,但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景观,文人雅士常在此时赏雪吟诗,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杭州城内王室贵戚在大雪天堆雪狮、装雪灯的场景。
3. 冰戏游乐:冰戏(又称冰嬉)是北方冬季传统游戏,古时在冰面上进行滑冰、冰球、冰上杂技等项目。清代乾隆帝、慈禧太后常在北海漪澜堂观赏冰戏,乾隆帝还留下《御制太液池冰嬉诗集》《御制冰嬉赋》等作品,记录冰戏的盛况。
4. 进补养生: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北方人喜食羊肉,认为“冬天食了羊,少穿一件棉衣裳”,羊肉性温热,能滋阴补气;南方则有吃萝卜圆子的习俗,将萝卜刨丝拌面粉、调料,炸至金黄,清香可口。冬令进补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适应冬季“藏”的特点。
5. 储备冬菜:东北地区有“大雪过后菜入窖”的传统,此时气温骤降,新鲜蔬菜难以保存,人们将白菜、萝卜等冬菜储存在地窖中,以应对冬季蔬菜匮乏的问题。这一习俗既保证了冬季蔬菜供应,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