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雪节气的准确时间为12月7日(农历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四),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正式交节,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的传统风俗食物
大雪节气是冬季进补与储备的关键时期,各地食俗围绕“驱寒、滋补、储备”展开,核心风俗食物及特色如下:
1. 自制腌肉:年味的“前奏曲”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是大雪更具代表性的食俗。此时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是腌制腊肉、香肠、咸肉的更佳时机。人们将鲜肉用八角、桂皮、花椒盐等香料揉搓入味,放入缸中腌制半月,再取出挂在屋檐下晾晒风干。到了年底,这些腌成为年夜饭桌上的“硬菜”,寓意“年年有余”“家有余粮”。这一习俗不仅满足了冬季储存肉类的需求,更承载着对新年的期盼。
2. 雪菜煮汤:清爽开胃的“暖身汤”
大雪前后,新鲜雪菜(雪里蕻)大量上市。雪菜性温味甘辛,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膳食纤维,具有醒脑提神、促进消化的作用。相较于腌制雪菜,天寒时节喝一碗雪菜汤更为健康:将雪菜与豆腐、蘑菇或瘦肉同煮,汤汁鲜美,既能暖身又能补充营养,尤其适合老年人和便秘人群。
3. 红薯粥:冬日里的“暖心粥”
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后人们不再串门,而是窝在家中喝红薯粥。红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能有效防止钙流失、 *** 肠道蠕动。大雪时节喝热乎乎的红薯粥,既能抵御严寒,又能健脾养胃,是老少皆宜的冬季美食。
4. 饴糖:“兑糖儿”的甜蜜记忆
在南方不少地方,大雪时节有“兑糖儿”的习俗。过去,街头常有“糖客儿”挑着扁担叫卖饴糖,孩子们用铜钱兑换,既能吃到甜滋滋的饴糖,又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饴糖由糯米或麦芽熬制而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适合冬季食用,尤其受儿童喜爱。
5. 羊肉:驱寒滋补的“冬季圣品”
羊肉性温,能散寒除湿、促进血液循环,是大雪节气不可或缺的滋补食材。北方地区常将羊肉炖煮成汤,搭配胡萝卜、土豆或山药,增强驱寒效果;北京等地还有“大雪把肉腌,大年把嘴填”的说法,将羊肉与家庭聚会结合,寓意团圆美满。羊肉的温补特性,使其成为冬季对抗寒冷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