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白露节气将于公历9月7日(星期日)到来,对应的农历为二零二五年七月十六。这一日期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秋时节的正式开启。
白露节气的核心特点
1. 气温变化: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秋凉渐浓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进入白露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导致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加快,气温下降速度明显提升。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8℃至16℃,甚至更高,民间素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形象描述了气温骤降的趋势。早晚气温较低,需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2. 物候特征:鸟类迁徙与“养羞”备冬
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生动刻画了这一时节的物候变化:
一候鸿雁来:鸿雁是大型候鸟,白露后开始从北方(如西伯利亚)列队南飞,前往温暖的南方越冬;
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同样为避寒而集体迁徙,返回南方栖息地;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意为美食。百鸟(如麻雀、喜鹊等)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储存食物(如种子、昆虫)以备冬季食用。
3. 气候与降水:秋燥加剧,部分地区秋雨绵绵
白露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因气温下降而凝结成露水,“白露”之名由此而来。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盛行西北风,风多来自寒冷干燥的内陆,湿度小、风力大,秋燥现象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皮肤干裂等症状;而华南地区则受“华西秋雨”影响,降水多呈现强度小、雨日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民间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农谚,强调此时晴天有利于农作物成熟和收晒。
4. 农事活动:抢收与播种的关键期
白露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各地根据气候特点开展针对性措施:
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粱和大豆,同时抢种小麦,确保作物在霜冻前完成播种;
华北地区:进入秋收高峰,抓紧收割玉米、棉花等作物,并做好小麦播种的准备工作(如翻耕土地、施基肥);
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利用秋季墒情较好的条件,确保冬小麦顺利出苗;
西南地区:抓紧收割水稻和谷子,对玉米、甘薯等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如追肥、病虫害防治),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危害;
华中地区:既要收割水稻、夏玉米、采摘棉花,又要平整土地,为播种小麦做好准备。
5. 传统习俗:与“补露”和丰收相关的活动
白露时节的习俗多与“补露”“迎秋”相关,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庆祝:
收清露:民间认为露水有养生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人们会在清晨收集露水,用于泡茶、煮粥或直接饮用;
饮白露茶:老南京人青睐“白露茶”,此时茶树经过夏季酷热的考验,白露前后生长旺盛,茶叶具有独特甘醇清香味,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深受茶客喜爱;
秋社: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举行,是欢庆丰收、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宋代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回娘家)的习俗,宋诗《不见》中“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便描绘了这一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