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天气特点 立秋节气的忌讳

admin

1. “秋老虎”余威:立秋处于三伏天末尾,副热带高压未完全南撤,部分地区(如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仍可能出现短期回热天气,气温回升至35℃以上,闷热感强(尤其南方湿度大),持续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半月以上。

2. 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南移,日照时间缩短,北方冷空气开始试探性南下,夜间辐射降温明显。早晚凉爽(如北方部分地区可达1520℃),中午仍炎热(可达2530℃),北方比南方更早、更显著。

3. 降水格局变化:全国多数地区降水天数和雨量减少,但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仍有阵雨或雷阵雨(降水量可达100mm以上);西北、青藏高原、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低于40mm。“一场秋雨一场寒”成为典型特征,降雨后气温明显下降。

立秋的天气特点 立秋节气的忌讳

4. 空气趋向干燥(秋燥):冷空气南下带来干燥空气,加上气温下降使空气容纳水汽能力减弱,相对湿度降低(北方可达50%以下)。皮肤、口鼻、咽喉等部位易出现干燥、瘙痒、干咳等不适,南方相对滞后但仍会逐渐显现。

5. 三候现象: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偏北风取代偏南风,带来丝丝凉意);二候白露生(昼夜温差大,清晨植物上凝结露珠);三候寒蝉鸣(寒蝉因感阴而鸣,叫声凄切,预示酷暑即将过去)。

二、立秋节气的忌讳

1. 忌立秋后贪食辛辣: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温燥,辛辣食物(如辣椒、烧烤)易伤肺阴,加重干咳、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宜多吃百合、银耳、莲藕、荸荠等白色润肺食物。

2. 忌盲目“贴秋膘”:“贴秋膘”适用于形体偏瘦、食欲不佳或营养不良者,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及平时高脂肪高蛋白摄入过多者不宜。素食者可选择豆类、菌类、奶制品、蛋类等补充蛋白质。

3. 忌运动量过大:立秋需养阴滋阴,运动应选择早晚(避免中午高温),以平缓运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快走),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阴气。

4. 忌熬夜:秋季应早睡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顺应“收养”之道,使肺气得以舒展。熬夜易伤阴,加重秋乏,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尤其老年人)。

5. 忌吹凉风:虽已入秋,但“秋老虎”仍在,未完全出伏,气温仍高。过度贪凉(如直吹空调、电风扇)易导致面部、颈部受凉,诱发感冒或关节疼痛。敏感部位可用丝巾遮挡。

6. 忌立秋后见虹或打雷(民间禁忌):江浙一带认为,立秋后打雷、见虹预示干旱或洪涝,提醒人们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农事准备(如蓄水、防洪)。

7. 忌“秋瓜坏肚”:西瓜等寒凉水果虽能清热消暑,但立秋后脾胃虚弱,过量食用易引发腹泻(尤其老年人)。宜改食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既能收敛肺气,又能生津止渴。

8. 忌动怒:秋季主收敛,动怒易伤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肺气肃降。应保持心境平和,可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方式舒缓情绪。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