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有易氏部落(最古老起源)
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今河北易县一带,为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汇合处),历经尧舜、夏商数代,仍活跃于华北地区。商朝后期,“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说明当时有易氏仍是北方强部落。其后裔以居住地“易”为氏,此为易姓最古老的源头,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
2. 源于姜姓(以封邑为氏)
姜姓易氏出自炎帝后裔、西周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吕尚)一脉。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齐桓公时,大夫雍巫(字易牙,又称狄牙)擅长调味,为齐桓公饔人(掌食之官)。其后裔以先人名字“易”为氏,尊姜太公为始祖。此支易姓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历史逾2600年。
3. 源于姬姓(以水名/邑名为氏)
姬姓易氏有两支:其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被封于魏(战国时魏国先祖),其后裔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今河北雄县西北,注入大清河),子孙以水名“易”为氏;其二,战国时燕国有“易邑”(今河北雄县西北,易水下游西南岸),居于此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为氏。此两支姬姓易姓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约2400年。
4. 少数民族改姓
明清之际,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如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因与汉族融合,或因汉化政策影响,逐渐改姓“易”。例如,云南临安府(今建水)、元江府(今沅江)的土著易姓,原为内地汉族后裔,融入当地土著后保留“易”姓。
5. 始祖认定
易姓主要尊中山王尚公为始祖(出自《史记·封禅书》),同时姜姓易氏也尊姜太公(吕尚)为始祖。
易姓历史发展脉络
先秦:易姓活动缺乏明确文献记载,仅知起源地为河北易县一带。
三国至唐朝:河北仍是易姓主要活动地区;西晋时,易姓扩展至湖南、甘肃(如浏阳易雄);唐朝时,江西出现易姓名人(如大理评事易重)。
宋元时期:易姓向南方进一步迁徙,湖南、湖北成为核心聚居地,出现易元吉(画家)、易祓(大臣)等名人。
明清时期:易姓进入西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形成“湘赣鄂”聚集区;元末战乱(如徐寿辉、陈友谅起义)导致鄂东、赣中北易姓遭受重创,幸存者迁往湖南,成为明清易姓主体。
当代:易姓人口约228万(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占比76%),为典型南方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