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春浴日”,古称“上巳”(“上巳”指农历三月之一个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融合了水神祭祀、生殖崇拜等原始信仰,魏晋以后逐渐演变为集祭祀、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民俗节日,承载着祈福消灾、踏青迎春、男女相会等多重文化内涵。
二、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活动
1. 临水祓禊:祈福消灾的原始仪式
祓禊是上巳节最古老的习俗,源于先秦“岁时祓除”的传统。古人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往水边,用清水或香薰草药(如兰草)沐浴,称为“祓禊”(fú xì),寓意洗去宿垢、祓除不祥,同时祈求身体健康、远离灾祸。这一习俗与古代“春日多疾”的认知相关,也包含“触水感孕”的生殖崇拜内涵,是上巳节早期的核心活动。
2.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的风雅 ***
魏晋时期,祓禊的宗教色彩淡化,娱乐性增强,衍生出“曲水流觞”的雅事。人们将酒杯(觞)置于弯曲的水流中,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需饮酒赋诗,否则罚酒。最著名的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41位名士在兰亭的“曲水流觞”,创作《兰亭集序》,成为文人风雅的象征。唐代以后,这一习俗逐渐普及至民间,成为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
3. 男女聚会:古代的“情人节”
上巳节是古代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重要场合。《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描绘了溱洧河畔青年男女出游、嬉戏、互赠芍药的场景。周代仲春之月“会男女”是官方认可的习俗,未婚男女借此相识相恋,因此上巳节被称为“中国古代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约1000年。唐宋以后,理学兴起,这一习俗逐渐淡化,但在西南少数民族(如黎族、苗族、布依族)中仍有保留,如黎族“三月三”对歌择偶、苗族“爬坡节”等。
4. 祭祀高禖:祈求生育的神圣仪式
高禖(méi)是古代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祭祀高禖是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相传高禖为具有孕育状的女性形象,古代男女通过在郊外祭祀高禖,祈求生育顺利、子嗣兴旺。后来,这一习俗演变为“曲水浮卵”(将煮熟的鸡蛋放入河中,谁拾到谁食,寓意“得子”)和“浮绛枣”(将红枣放入水中,寓意“早生贵子”),成为上巳节祈求生育的传统。
5. 踏青游春:迎春祈福的户外活动
上巳节正值暮春时节,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登高、赏花游春,祈求一年平安顺遂。唐代时,踏青游春达到鼎盛,皇室在曲江赐宴群臣,百姓携酒聚饮、尽情游乐。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便描绘了这一热闹场景。宋代以后,踏青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但仍是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6. 特色饮食:承载美好寓意的食俗
上巳节的饮食习俗多与祈福相关。荠菜粥:三月三正值荠菜生长旺季,民间认为荠菜谐音“聚财”,吃荠菜粥可借助祖先神灵祈求财运;蒿子粑:用野生蒿子 *** ,传说能“粘”住人的魂魄,防止被鬼迷惑,寓意健康平安;五彩蛋:将鸡蛋、鸭蛋染成彩色,放入水中“曲水浮素卵”,寓意“早生贵子”“婚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