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与上元节(正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合称“三元”。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地官赦罪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超度亡灵日)。
起源与演变:从秋尝到三教合流
中元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尝”祭祖习俗,先秦时已有丰收后祭祖的传统,人们将新收获的农作物献给祖先,报告秋成。东汉后,道教“三元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融入,七月十五被定为地官诞辰,成为“中元节”;佛教《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举行法会供养僧众)传入中国,僧徒在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法会”,超度亡灵。至唐代,三教合流,中元节逐渐固定为集祭祖、超度、祈福于一体的节日。
核心习俗:敬祖与慈悲的实践
祭祖:是节日的核心,人们通过焚烧纸钱、冥衣、纸锭等供品,向祖先报告秋收成果,表达孝思。部分地区保留“荐新”习俗,将新米、时鲜果蔬供奉祖先,再全家品尝,寓意分享丰收喜悦。
放河灯:又称“荷花灯”,将灯盏或蜡烛置于底座(多为纸糊或木制),放入江河湖海。传统认为可为鬼魂照明,指引其回归阴间,也有祈福消灾之意。萧红《呼兰河传》中曾生动描写放河灯的热闹场景。
普渡:分为家祭与公祭,家祭为自家祖先;公祭则为无主孤魂,民间沿街、沿河设香案,焚烧纸钱、供品,希望安抚不安定的亡灵,体现悲天悯人的善意。
其他习俗:部分地区有“送羊”(用面粉或真羊送给外孙、外甥,取“羊”谐音“祥”,寓意吉祥)、烧袱纸(将纸钱封成小封,写明收受者姓名,焚烧以传递心意)、吃扁食(面粉制成的畚箕形食品,象征团圆)等。
文化内涵:孝道与慈悲的融合
中元节的文化内核是“敬祖尽孝”,通过祭祖仪式传承孝道,强调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同时融入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通过普渡孤魂,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不仅是家庭的延续,也是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