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习俗根源可追溯至周代的“桃符”。早在远古时期,民间就相信桃木具有“避邪驱鬼”的神力(源于《山海经》中“神荼、郁垒”二神执桃枝捉鬼的传说)。周代起,人们便在除夕将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悬挂于门两侧,上面刻绘“神荼”“郁垒”的神像或名字,以此祈求新年驱秽纳福。这种“桃符”是对联最原始的形态,核心功能是“避邪”。
二、从桃符到春联的关键转变:五代时期的“联语”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桃符的功能逐渐从“避邪”向“祈福”延伸。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对桃符进行了创新——公元964年除夕,他命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仗工整的诗句,自己更亲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文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之一副有明确记载的春联,更标志着“桃符”正式演变为“春联”:从单纯的避邪符号,转变为承载美好祝愿的文学载体。
三、贴对联的普及:明代朱元璋的推动
春联真正走进民间、成为全民习俗,始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彰显节日喜庆、推动文化融合,颁布御旨要求“公卿士庶之家,须加春联一副”。他还身体力行,亲自为大臣陶安、徐达等撰写春联(如给陶安的“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之一家”)。朱元璋的倡导使贴春联成为明代春节的核心民俗,原本用于避邪的桃符彻底被红纸春联取代,内容也从“驱鬼”转向“迎福”,形式更趋文学化、大众化。
四、贴对联的文化延续:从古代到现代
自明代普及以来,贴对联逐渐成为中国春节更具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其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特点,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如“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谐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至今仍在全球华人社区中广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