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出嬴姓(理氏改姓,主流起源)
李姓的远祖可追溯至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其后裔皋陶(偃姓或嬴姓)在尧、舜时期担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员),因官得姓“理”(“理”与“李”古字相通)。商纣王时,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理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亡,途中以李子(木子)充饥得以存活。为感激李子的救命之恩并躲避追杀,理利贞改“理”为“李”,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老子李耳(名耳,字聃)是理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姓的重要早期代表人物。
2. 源出姬姓(巴人图腾汉化)
商朝时期,周的同姓后裔巴人(姬姓)居住在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地(今重庆巴南区),建立巴子国。公元前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建立的之一个政权。部分学者认为,巴人以虎为图腾,“虎”在巴语中读“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氏时,巴人因崇仰汉文化而采用“李”姓。
3. 少数民族改姓(融合壮大)
李姓的壮大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融入:
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唐朝时,皇室将“李”定为国姓,赐予徐、邴、安、杜等16个姓氏(如徐世勣改李世勣),以及大食国人李诃末、波斯人李珣等;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鲜卑族“叱李氏”改汉姓“李”。
汉化改姓: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匈奴、鲜卑、氐、回纥、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因内附或战乱,逐渐将姓氏改为“李”,如北魏皇室拓跋氏(汉将李陵后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均改汉姓“李”。
4. 其他起源(图腾与姬姓分支)
李树图腾说:部分学者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神树。理氏因食李子避难后,培育家生李树并作为图腾,子孙在宅旁种李以象征血脉传承(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多植李树)。
姬姓分支:有观点认为,李姓源于姬姓,商朝时巴人(姬姓)因战败被迁至巴地,后以“李”为姓(结合图腾与地域因素)。
李姓自商末以来逐渐扩散,先秦主要活动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秦汉时扩展至西北(陇西)和西南(巴蜀),唐朝时因国姓身份达到鼎盛,成为全国大姓。如今,李姓人口逾1亿,为中国之一大姓,分布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