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其来源主要可分为嬴姓起源、外族改姓及帝王赐姓三大支流,其中嬴姓起源为核心主线。
一、核心起源:嬴姓后裔,以封邑为氏
赵姓的远祖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东夷族部落首领,以凤凰为图腾)的后裔皋陶,曾在尧舜时期担任掌管刑法的“理官”,因功被赐“嬴”姓(舜帝将女儿嫁给皋陶,赐姓嬴)。皋陶之子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进一步巩固了嬴姓的地位。
伯益的后裔造父(蜚廉四世孙)是赵姓的立姓始祖。造父是周穆王时期的著名“善御者”(驾车能手),他曾为周穆王驯养8匹骏马,组建豪华车队。一次,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发生叛乱,周穆王闻讯后急忙驾车返回镐京(今西安),正是造父驾驭的“八骏”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时发兵平叛。因功绩卓著,周穆王将今山西洪洞县的“赵城”(今赵城镇)封给造父,造父及其子孙从此以封邑名为氏,称“赵氏”,这便是赵姓的最初起源。
二、赵国的建立与“以国为姓”
造父的七世孙赵叔带因周幽王昏庸无道(如“烽火戏诸侯”),毅然离开周王室前往晋国,担任晋国大夫,开启了赵氏在晋国的崛起之路。赵叔带的子孙世代为晋国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晋国的政治、军事大权。
战国初年(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氏、魏氏两大卿族,击败了专权的智氏(“三家分晋”的关键一步),瓜分了智氏的封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氏、韩氏、魏氏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国所灭,赵国王室贵族及平民为纪念故国,纷纷以“赵”为姓,赵姓由此从“封邑氏”转变为“国姓”,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三、外族改姓: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赵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外族血脉,主要途径包括赐姓与主动改姓:
帝王赐姓:汉代时,匈奴人赵安稽(归附汉朝的匈奴部落首领)、南蛮人赵曳夫(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因对汉朝忠诚,被汉武帝赐姓赵;五代时期,牂牁(今贵州一带)酋长的后裔赵国珍,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后梁朝廷赐姓赵。
主动改姓:北魏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室)为推行汉化政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部分拓跋氏改姓赵(如北魏孝文帝将拓跋宏改为元宏,但也有部分皇室成员改姓赵);蒙古族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的后裔,因避乱迁居甘肃、陕西等地,改以母姓“赵”为姓;清代,满族的爱新觉罗氏(清朝皇室)、伊尔根觉罗氏等姓氏,因辛亥革命后害怕被清算,纷纷改姓赵,成为赵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得姓始祖:造父
造父(约公元前10世纪)是赵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他是伯益的十三世孙,蜚廉的四世孙。作为周穆王的“御者”,他不仅以高超的驾车技术拯救了周王室,更因“赵城封邑”奠定了赵姓的血缘基础。造父的子孙以赵城为中心,逐渐繁衍至全国各地,成为赵姓的主流支系。
综上,赵姓的来源以嬴姓后裔造父“以邑为氏”为核心,经历了“封邑氏→国姓→多民族融合”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中国人口规模较大的姓氏之一(2014年数据显示,赵姓人口约2700万,排名第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