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安排为: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10天)、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10天),总时长30天。这一时长较20152024年连续十年的“40天长三伏”惯例明显缩短,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周期。
中伏时长由干支纪日法决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起点(2025年为7月20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起点(7月30日),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末伏起点(8月9日)。由于2025年夏至至立秋期间仅出现4个庚日(6月30日、7月10日、7月20日、7月30日),故中伏时长为10天。
中伏是否是最热的时段?
是的,“热在中伏”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气象学共同验证的结论。中伏期间的高温高湿特征是一年中最显著的:
1. 气候特征:中伏处于小暑、大暑节气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地面吸收的热量持续累积;副热带高压强盛,笼罩区域高温范围广,且多伴随高湿度(“ *** 天”),汗液蒸发困难,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气温。
2. 民间与科学共识:民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的谚语流传已久,反映了人们对中伏炎热程度的直观认知;现代气象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气温更高的节气为大暑(多处于中伏时段),进一步印证了中伏的“热极”地位。
3. 2025年特殊情况:尽管2025年中伏时长缩短,但“秋包伏”现象(立秋后仍有末伏,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导致“秋老虎”余威仍在,中伏期间的炎热强度并未明显减弱,仍需重点防范高温。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