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素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热量累积效应,入伏后地表湿度增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远多于散发的热量,热量持续累积,导致气温不断攀升;二是“ *** 天”特征,中伏期间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低,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气温,闷热感极强;三是太阳辐射与副高配合,中伏处于小暑到大暑之间,太阳直射点虽开始南移,但仍接近北半球,加上副热带高压加强,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进一步加剧了高温。
相比之下,末伏的热度有所减弱。末伏是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此时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白昼时间缩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减少;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虽然仍可能有高温,但整体热度低于中伏。末伏仍有“秋老虎”之称,南方部分地区因前期热量积累,仍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但闷热感较中伏有所减轻。
中伏天数差异的原因
中伏的时长由干支纪日法决定,核心因素是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我国传统历法以10天为一个庚日周期,初伏固定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10天),末伏固定为立秋后之一个庚日(10天),而中伏的时长则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庚日间隔: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为10天(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前一个庚日);若有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从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例如,2025年夏至(6月21日)后之一个庚日是6月30日,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立秋(8月7日)前一个庚日是8月8日,间隔10天,故中伏为10天;而2024年夏至后有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