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时长由干支纪日法和夏至、立秋的时间节点共同决定,核心逻辑是中伏的时长随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变化:
初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固定10天);
中伏:初伏后的之一个庚日(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为10天;若有5个庚日,中伏为20天);
末伏: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固定10天)。
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夏至后的之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入伏日)是7月20日(庚寅日)。初伏结束后,下一个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即为中伏起始日;而立秋为8月7日,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因此中伏截止到8月8日,共10天。
三伏天适合吃的食物
三伏天气候高温、高湿,人体易出现代谢加快、出汗增多、食欲下降、湿气重等问题,饮食需兼顾补水、补电解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四大原则:
1. 清热解暑类: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与口渴
优先选择性凉或性寒的食材,能快速降低体表温度、补充水分。例如:
瓜果类:西瓜(含水量超90%,富含钾元素,能快速补充电解质)、冬瓜(含水量约96%,具有利尿消肿作用)、黄瓜(富含维生素C和水分,清爽开胃);
菜肴:绿豆百合粥(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安神,适合夏季早餐或晚餐)、冬瓜莲子粥(冬瓜利水、莲子养心,适合脾胃虚弱者)。
2. 补水补电解质类:应对大量出汗导致的流失
出汗会带走钠、钾、镁等电解质,需及时补充以避免乏力、头晕。例如:
饮品: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适合运动后或高温作业者)、绿豆汤(富含钾,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柠檬水(富含维生素C和钾,口感清爽);
水果:香蕉(富含钾,能维持肌肉和神经功能)、橙子(富含维生素C和钾,酸甜开胃)。
3. 健脾祛湿类:改善暑湿导致的困倦与食欲不振
三伏天湿气重,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需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例如:
主食:薏米赤小豆粥(薏米、赤小豆均具有祛湿作用,搭配大米煮粥,适合湿气重者)、山药粥(山药健脾益胃,适合脾胃虚弱者);
食材:薏仁(炒过的薏仁祛湿效果更好,可煮粥或煮汤)、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适合腹泻者)、赤小豆(利水消肿,适合水肿者)。
4. 温热适度类:避免过度贪凉损伤脾胃
中医认为“冬病夏治”,适当吃温热性食物能温补阳气、驱除体内寒邪,但需避免过量导致上火。例如:
果蔬:荔枝(性温味甘,富含维生素C,能补充能量,适合乏力者,但糖尿病患者慎食)、韭菜(性温味辛,具有温阳补肾作用,适合乏力、食欲不振者,但容易上火者少吃);
肉类:羊肉(性温味甘,富含优质蛋白质,能增强免疫力,适合体质虚寒者,但夏季需少量食用)、牛肉(性温味甘,富含铁和蛋白质,能改善贫血,适合乏力者);
调料:生姜(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适合吹空调或吃冷饮后缓解胃部不适)、胡椒(辛热,能增进食欲,适合天热引起的胃口差,但体质偏热者慎用)。
5. 酸甘开胃类:提升食欲应对“苦夏”
夏季食欲下降,可选择酸味或甘味食物,能 *** 唾液分泌、增进食欲。例如:
酸味食物:番茄(富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酸甜开胃,适合做汤或凉拌)、柠檬(富含柠檬酸,能促进消化,适合泡水或做菜)、山楂(具有去油腻、减脂作用,适合吃油腻食物后缓解);
甘味食物:红枣(富含维生素和铁,能补血养颜,适合气血不足者)、蜂蜜(具有润肠通便、补中益气作用,适合便秘者,但糖尿病患者慎食)。